军团菌病常用动物模型的制作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军团菌是一种能够感染多种动物的病原菌,其中豚鼠对其极为敏感,能够引发致死性军团菌肺炎,症状与人类感染后的表现相近。虽然豚鼠模型在评估军团菌毒力和抗生素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缺乏商业化的豚鼠试剂,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常见的小鼠模型,尤其是A/J小鼠,成为了评估军团菌抗性和潜在疗效的主要方法。
一、动物选择和细菌培养
为了进行军团菌小鼠模型的研究,我们选用SPF级雌性6~8周龄的A/J小鼠,并在23℃恒温、12h明暗交替照明的独立鼠笼中饲养。军团菌能在BCYE培养基上生长,并连续传3代后取菌落,溶于PBS中测定OD600值,为动物感染接种作准备。
二、感染途径
小鼠穿刺麻醉后,我们通过腹腔注射氯胺酮并固定小鼠。接着,我们在小鼠颈部的腹侧切口处分离出气管,并使用无菌注射器注入100~10的8次方个军团菌。最后,我们使用无菌创口夹固定并关闭创口,并在对照组注入PBS。
三、样品采集
小鼠安乐死后,我们采集血液和尿样,并无菌取出肺和肝等脏器。其中,一部分用于病理检测,放入10%福尔马林中固定。另一部分加入3ml无菌PBS中研磨脏器组织,并取10ul组织匀浆液,经过1:10的连续稀释后,接种于BCYE琼脂平板。样品保存于-80℃。
四、感染军团菌小鼠模型的特点
在小鼠感染军团菌的24小时内,肺内菌落数量达到最高峰。将血清1型L.longbeachae菌D4968以100 000cfu的剂量接种至小鼠气管内后2小时,最早发现的病变是细支气管柱状上皮。顶部的上皮细胞变为圆形并变小,部分上皮细胞失去了其假横纹的形态。此外,细支气管基底膜的肌层变薄变长,而细支气管肌层、细支气管周围和管腔内没有炎性渗出物。在感染后的72小时内,柱状上皮细胞减少,转化为柱状基底上皮细胞。黏膜肌层的平滑肌增厚,有多形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出现坏死变性。细支气管周和邻近的肺泡间质区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但肺泡囊内和细支气管远端的肺间质无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仅局限于细支气管周围,形成局灶性浸润。细支气管腔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壁和内膜增厚,并有炎性细胞浸润。尽管小鼠接受的是致死剂量100 000cfu的活菌攻击,但由于两者病变进程相近,因此肺感染晚期病变须在感染1000cfu的活菌的小鼠中观察,感染后3~7天,细支气管周围有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基底膜受损。肺实质病变恢复一般需要感染后14~21天,这与小鼠体内抑制肺内L.longbeachae生长的能力有关。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