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加葡萄糖酸钙诱导大鼠早期急性DIC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在进行大鼠早期急性DIC模型的制作时,需要先选取体重在200克左右的雄性大鼠,并进行常规麻醉。接着,通过将10%高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为40万)注入尾静脉进行诱导,每100克体重需要注入1.5毫升的高分子右旋糖酐。注射后15到20分钟,在显微镜下观察,等到微循环成粒流后,再注射0.07到0.1毫升/100克体重的5%葡萄糖酸钙即可。这样就可以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应尽快将高分子右旋糖酐推注完毕,因为高分子右旋糖酐易被机体利用,如果推注速度过慢的话,会导致制作模型失败。
(2)模型特点 高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酸钙诱导的大鼠早期急性DIC模型具有一些特点。首先,这种模型可以通过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血黏度增加,导致微循环障碍,使血细胞和血小板易于聚集。其次,使用葡萄糖酸钙诱导可以使微循环系统广泛微血栓形成。该模型的成功率高,重复性好,制作过程简单易行,而且成本低廉。
(3)比较医学 临床DIC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急性和广泛地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这使得血栓形成和凝块溶解之间的微细平衡受到破坏。与临床DIC不同的是,高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酸钙造成的DIC模型易受高分子右旋糖糖酐的推注速度影响。因此,制作模型的动物的血小板计数和血色素含量都会下降。同时,在血涂片中会出现大量异形红细胞,裂体细胞的数量大大超过1%。经过两天的治疗,除了裂体细胞外,仍会存在大量的靶形红细胞。这表明实验动物发生了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HA),这与临床DIC后出现血小板、血色素和裂体细胞的现象相似。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