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插管损伤兔主动脉形成血栓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23 10:44:07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1)复制方法  为了研究兔主动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本实验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首先,将实验兔进行常规麻醉后固定。然后,插入一根直径为0.5~0.7mm的聚乙烯管到达主动脉,持续时间为4小时。接着,另一根聚乙烯管插入左侧颈动脉,并使用温生理盐水进行5次20ml注射,每次注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同时,开启左股静脉进行放血,持续5-10分钟后再次使用4%多聚甲醛从左侧颈动脉注入,共3次,每次50ml,注射时间不超过5分钟。24小时后打开胸腹腔,将主动脉标本分成数段,并使用10%甲醛和2.5%戊二醛进行固定,固定时加入了0.1mol/L磷酸缓冲液(pH 7.4)。最后,按照常规方法制作切片,并使用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2)模型特点  相比于临床心导管插管术采用的导管,本实验插入的聚乙烯管直径大小接近兔主动脉的管径,因此减少了导管对血管内皮的擦伤。同时,在导管外周涂上抗凝剂或浸泡于抗凝剂中,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该方法还可以通过对血管壁内皮的持续性损伤来成功建立兔主动脉的血栓模型。此外,本方法还可以进行凝血因子、血小板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有关的试验,并且可以进行病理方面的综合研究。

(3)比较医学  内皮细胞的丢失和内皮下结构的暴露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血流的物理因素可以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本实验中,插入直径为0.5~0.7mm的聚乙烯管到达主动脉,增加了血管壁的接触面和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导致了血流的混乱和停滞,造成广泛性内皮损伤和内皮下暴露,以及血管内凝血酶的释放和血纤维蛋白的黏附,从而形成了兔主动脉的血栓。体外形态学研究发现,血纤维蛋白很少分布于内皮下层,也很少有血小板黏附。而在连续受损和再度受损的血管壁的研究中,血纤维蛋白就会表现为内皮下层。本实验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纤维蛋白环靠近内皮下层和血小板周围,同时还可以看到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层的胶原纤维上,但没有黏附到无定形基质上,揭示了本实验与体外和体内血栓形成的其他研究具有某些差别。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