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脑卒中)后遗症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脑梗死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通常被归纳为中医的“中风”范畴,其病机之一为气虚血瘀。虽然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一些针对脑卒中急性期的动物模型,却无法复制出脑卒中后遗症的动物模型,更无法将模型与中医辨证结合起来。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通过开颅法制作大鼠右侧中动脉梗死模型,并在再灌注的基础上,结合使用随机电脉冲刺激仪,成功建立了脑梗死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复合模型。
具体操作方法为:麻醉大鼠后,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并结扎,再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并扎闭1小时后松开。接着,在右侧耳缘和眼睑连线上切开一1.5cm的口子,分离颞肌,暴露颅骨,将露骨钻开一骨窗,并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然后,我们使用大鼠随机电脉冲刺激仪刺激大鼠30天,刺激强度为50~80V,0.5~25Hz,0.1~1.1毫秒。在观察指标方面,我们评估了大鼠的表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组织病理切片、以及能量代谢等各项因素。
经过观察和评估,我们发现刺激后的大鼠出现了毛发暗淡无光、卷曲、精神萎靡、表情惊恐、消瘦、肢体无力、摄食减少或左上肢内收无力,攀爬时向一侧倾斜,下肢外展,内收困难,走路或跳跃时跛行等一系列症状,同时还发现雄鼠左侧睾丸萎缩、两侧睾丸大小不一的情况。这些指标的出现,说明该模型成功复制出了具有“气虚血瘀”证候表现的动物模型。
除此之外,我们还评估了该模型的应用和优势,发现该模型能够为中医关于脑梗死病理、生理研究提供判断“气虚”指标的客观依据。由于“气虚”中医证候表现主要是推动无力、生化乏源、代谢受阻等方面,对脏腑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脑梗死气虚血瘀证模型的建立,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医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将有很大的帮助。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