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性白内障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造模机制】萘(naphthalene)是一种化学物质,可导致家兔体内活性氧水平的升高以及自由基生成增加,进而增强过氧化损伤,从而导致家兔晶状体细胞膜脂质受损。因此,萘灌胃可用于建立实验性白内障模型。
【造模方法】选择2-2.5公斤体重,3-4个月龄的家兔,使用吐温-80或石蜡配制30%的萘混悬液。每天将2.65毫升/公斤的混悬液灌胃,并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从灌胃的第二天开始,使用阿托品散瞳,并用裂隙灯每天追踪晶状体变化,直到晶状体浑浊达到要求为止。如果选择Sprague-Dawley纯系大白鼠,可以采用标准饲料喂养,起始剂量为0.5毫克/公斤,三天后改为1毫克/公斤。通常在灌胃6周后可见明显的白内障形成。
【模型特点】萘灌胃8天后,部分晶状体皮质呈现范围较大、颜色较深的斑块状浑浊,肉眼可见明显的浑浊。在光镜下,可见皮质区纤维明显断裂、肿胀并广泛液化,同时可见蛋白变性小体和轻度晶状体前囊膜下上皮组织增生。萘性白内障模型在不同种属和眼部色素沉着状态之间表现和进程上存在较大差别。在大鼠模型中,晶状体损伤主要是由儿茶酚还原酶作用引起的,因此大鼠模型表现较弱;然而,在家兔模型中,多酚氧化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其临床表现较强。在同一物种中,眼部色素沉着较多的Brown Norway大鼠的晶状体变化较为稳定、快速和剧烈,而在白变种大鼠Sprague-Dawley和Wistar大鼠中,晶状体变化则较不一致、延迟并微弱。
【模型评估和应用】萘灌胃可用于成功建立家兔和大鼠的白内障模型,其成模时间短且诱发快。萘性白内障模型是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及白内障氧化损伤。两者在白内障形成机制方面均与氧化应激相关,并且在白内障的形态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高浓度的萘具有毒性,实验动物的生存率较低,不利于长期观察。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