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白内障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为了研究白内障的发生机制,人们通过给动物各种药物来模拟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一些常用的药物包括D-半乳糖、硒酸钠、萘和糖皮质激素,也有一些较少被使用的药物,如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白消安、半胱胺和甲苯噻嗪等。
其中,D-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模型。它的制作通过让动物摄入过量的D-半乳糖,使这些物质通过特定代谢途径转化为半乳糖醇,从而形成白内障。以下是制作该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具体步骤:
1.高半乳糖饮食:将50%~60%的半乳糖加入断奶仔鼠的饮食中,即可诱发白内障。这种方法最为简便,但产生较迟,成本也较高。
2.腹腔注射半乳糖:将50%的半乳糖溶液注入大鼠的腹腔中,总量为15~30g/kg。3天后,大鼠的晶状体周围将出现散在的小空泡,到17天左右,晶状体完全混浊。若注射剂量超过30g/kg,实验动物均会产生肉眼可见的晶状体混浊,但死亡率较高。若剂量低于15g/kg,则白内障形成时间较晚,且模型不太稳定。
3.球后注射半乳糖:将含有0.4%半乳糖和生理盐水的液体注射入豚鼠的眼球后。每天或每周注射2次,可使白内障形成缓慢、可控,白内障形成各期界限清晰。若每天不注射,则晶状体将迅速完全混浊。
此白内障动物模型的特点是:给予半乳糖饮食后,第4天晶状体开始出现周边部囊泡,并逐渐向中心部扩展;第7天为囊泡期;第10天皮质明显混浊;典型的核混浊开始于第14天,以晶状体核中心出现致密的乳白色混浊为主要特点;第19天所剩动物全部进入成熟期白内障阶段,肉眼即可见瞳孔区乳白色反光,中心区密度最大。停止半乳糖喂养后约30天,逆转开始,肉眼可见赤道部出现一环状半透明区,此后,半透明区逐渐向中心区扩大,并逐渐变得透明;45天后,皮质区基本全部变为透明,裂隙灯检查,仍有散在细丝状混浊;60天检查,只有极小的核混浊。
综上所述,通过给实验动物各种药物来制造白内障动物模型是研究白内障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D-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因其简便易行,效果明显而被广泛使用。这种模型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因为半乳糖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病理过程基本相同。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