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造模机制:
诱发性肿瘤模型是基于某些化学、生物致癌物质或放射线在特定的条件下诱导实验动物形成肿瘤的方法。在乳腺癌研究中,主要以化学诱发肿瘤为主。常用的诱导剂有甲基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和DMBA,它们可以通过灌胃、局部涂抹、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等途径应用于实验动物中,并诱发小鼠肿瘤。其中,经乳腺肿瘤病毒诱导的BALB/c小鼠乳腺癌发病率较高。
造模方法:
使用pH6.0的醋酸作为溶剂,配制浓度为5mg/ml的MNU溶液,并在30分钟内使用。选用体重约40~50g,年龄为21天的雌性Wistar大鼠,单次经腹腔注射50mg/kg的MNU。注射后5周内,每天触摸大鼠乳腺,经过3周(鼠龄42天)的时间,在第5周,可获得约83.3%的成瘤率。此外,对Wistar大鼠进行三个月的低剂量DMBA胃灌注,也能够有效地建立乳腺癌病变动物模型。
模型特点:
MNU诱导的恶性肿瘤侵袭性高,通常都是雌激素依赖。此外,MNU诱导的大鼠模型经历了内翻性导管乳头状瘤到乳腺导管内癌再到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学阶段,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完全一致。
模型的评估和应用:
通过诱发肿瘤模型建立,可以得到易操作、稳定的靶器官和诱癌剂,而且诱发成癌率较高,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长,比较符合人体肿瘤细胞的动力学特征。因此,化学诱导的动物模型可以用于乳腺癌病因学研究、预防性研究以及综合化学治疗效果评价。但是,由于诱导性模型建立周期长,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差异大,不常用于抗乳腺癌药物的筛选动物模型。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