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心包炎AF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986年,Page等人设计了无菌性心包炎的房扑模型,随后人们利用该方法复制出AF的动物模型。
在此基础上,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近年来,有研究者将该模型运用到心房颤动药物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制作方法为:常规消毒铺巾,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作一长约8~10cm横切口,开胸后充分暴露心脏。随后,切开心包并将其悬挂在胸壁成心包床,将标准4极标测电极分别固定于右心耳、右室高侧壁、低侧壁和前壁。电极导线经胸壁切口引至体外记录心内电图。
在保证无菌性的前提下,将5~8g无菌滑石粉均匀撒布于左右心房表面。随后,以一层薄纱布覆盖于左右心房游离壁,并最后缝合心包与胸壁。
术后1~4天即可用心外膜电极以频率500~800次/分对左右心房同时进行程序性或Burst电刺激,以观察心房颤动的诱发情况。该模型制作的心房颤动模型多在Burst刺激下诱发成功。
与其他心房颤动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形成心房颤动所需时间较短,不易致室颤而引起动物死亡等特点。机制上与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的房颤相似,也常应用于房颤治疗药物的研究。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