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诱发性宫颈癌动物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27 00:23:04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造模机制】通过给小鼠宫颈内投用一系列化学、生物或病毒性致癌剂,就可以诱导小鼠出现与人类相似的宫颈癌变,从而为宫颈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小鼠宫颈的病理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轻微的发育异常开始,逐渐演变成原位癌,最终发展成为浸润性癌变。

【造模方法】一种常见的造模方法就是利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来诱发小鼠宫颈癌。具体来说,首先将HCMV进行紫外线灭活,然后使用无菌医用明胶海绵吸取0.1ml的HCMV悬液,将其置于小鼠宫颈部,每周投药3次,持续8周。接下来使用巴豆油按照同样的方法给小鼠宫颈注入药物,每周投药3次,持续8周。在治疗结束5个月后,将小鼠处死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从而观察宫颈癌发生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使用二甲基苯蒽(dimethylbenzanthracine,DMBA)来诱发小鼠宫颈癌的方法。具体而言,将DMBA溶于苯溶剂中,然后将浸药棉线穿入小鼠宫颈,并将其固定在宫颈口处,每只小鼠投药量为0.5mg/cm。持续5个月后,将小鼠处死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宫颈癌的发生情况。

【模型特点】小鼠宫颈癌的发生与人类宫颈癌有着相似的病理学进程,特别是浸润性鳞状上皮癌的形成过程。在给予致癌物后,2个月之内可见轻度不典型变化(Ⅰ度),3个月之后出现中度不典型变化(Ⅱ度),5个月后则出现重度不典型变化(Ⅲ度),约22%的小鼠还会发生卵巢癌。

【模型评估和应用】造模过程中所使用的诱发因素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用于研究不同的诱发因素在宫颈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由于宫颈癌的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创伤性检查,因此这种诱发性宫颈癌动物模型在研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