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造模机制】腺嘌呤体内氧化物2,8-二羟基腺嘌呤[6-amino-1H-purine-2,8(3H,7H)-dione]以不溶性结晶的形式大量沉积于肾小管,引起肾小管阻塞,导致肾后梗阻,造成肾小管部分扩张、变性和坏死,间质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病变晚期可见2,8-二羟基腺嘌呤结晶,周围形成大量肉芽肿样增生结节,肾间质广泛纤维化。
【造模方法】
为了探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我们选用Wistar雄性大鼠,体重150~200g,适应环境1周后,随机分组。分笼饲养,自由饮食。制备腺嘌呤混悬液,将腺嘌呤以2%淀粉溶液溶解,制成混悬液。
对于模型制备,模型组的大鼠以150mg/kg腺嘌呤混悬液灌胃,而对照组则以相同体积的淀粉溶液灌胃。进行连续灌胃17周,每周1次。在第3、7、12、17周共进行4次样本采集和指标测定。
样本采集后,我们进行了以下检查:
(1)功能学检查:测定24小时尿蛋白含量、尿中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含量、血清中Cr和BUN含量。
(2)组织学观察:分别于实验的第7、12、17周处死动物,肾组织H&E常规染色和Masson染色。在光镜下计算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在高倍镜下,随机选取10个不重叠视野测定间质纤维化面积与同视野小管间质总面积的百分比。
【模型特点】
腺嘌呤TIF模型的病变典型,时相性强。模型制备1~3周,模型组大鼠明显可见2,8-二羟基腺嘌呤结晶,多位于近曲小管管腔内。随后,受累肾小管上游各段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弥漫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
第4~7周,各级肾小管弥漫扩张,上皮细胞萎缩和再生明显,2,8-二羟基腺嘌呤结晶沉积处可见单核吞噬细胞和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随后广泛形成单核巨噬细胞聚集的结节状病变。
病变第12周时,肾小管上皮空泡或颗粒性变性,局灶性小管扩张明显,基底膜断裂,小管间质区域增宽,纤维化明显。至第17周时,可见肾小管明显萎缩及消失,伴代偿性扩张,间质广泛纤维化。
在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持续恶化的同时,肾小管间质损伤早期可见间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小管扩张,上皮细胞萎缩或再生逐渐进展到肾小管明显萎缩及消失,小管代偿性扩张,间质广泛性纤维化。
此外,腺嘌呤TIF模型的可控性好,成功率近100%。在给药过程中可以严格控制腺嘌呤的给药剂量,使动物个体之间尽可能获得同等程度的损伤。同时,通过给药量时间的变化也可以控制动物模型的发展。
【模型评估和应用】
TIF的病因复杂、临床病程漫长,对其病理过程进行动态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典型而稳定的动物模型是研究TIF的重要手段。
腺嘌呤TIF模型是研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病变典型而稳定,改进给药方法之后造模成功率接近100%。
我们建议使用该模型来研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以及研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是否发生表型转化。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