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食蟹猴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造模机制】甲型肝炎是一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病毒,也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传染。为了模拟甲型肝炎的传播特点,研究者通过向动物注射甲型肝炎患者的新鲜大便滤液或悬液的方法来诱导动物发生类似于人类自然感染甲型肝炎的疾病进程。
【造模方法】研究者将甲肝患者的大便样品用PBS(10nM磷酸钠,0.15M NaCl)及盘尼西林(100IU/ml)和链霉素(100mg/ml)稀释成浓度1%的液体,低速离心后的上清液用0.45μm滤膜过滤。然后使用酶联免疫仪吸附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AV过滤液,实验组静脉注射0.5ml病毒过滤液,对照组则使用正常人的大便过滤液。
【模型特点】研究者使用食蟹猴进行试验,发现在感染HAV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在第7天开始升高,20天时达到峰值,而IgM和总的HAV抗体在第14天时开始增加,第20天达到峰值,之后缓慢回落。此外,从感染后第7天开始,可以在粪便中检测到HAV核酸,到了第15天,粪便中的病毒载量达到了100000拷贝/ml,第20天时血清中的载量达到了10000拷贝/ml,而唾液中的载量则在第7天达到了1000拷贝/ml。而肝脏和唾液腺中则可以持续检测到HAV抗原,可以作为肝外HAV早期复制的靶器官。肝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肝细胞出现肿胀,汇管区可见炎细胞浸润。
【模型评估和应用】相比于啮齿动物,食蟹猴在系统进化和免疫调节方面更接近于人,因此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类似于人的机体的免疫调节及病毒复制情况。因此,食蟹猴可以用于甲肝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甲肝疫苗的效用评价。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