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性胃癌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造模机制:
胃癌的模型研究中常用的是两种有强烈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和甲基胆蒽(N-methyl-N'-nitro-nitrosoguanidine,MNNG和methylcholanthrene,MC)。其中,MNNG是多环碳氢化合物,能够强烈地致癌并使组织产生氧化氮,加重细胞的恶性转化;MC则是强烈的直接致癌剂,不需酶的代谢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黏膜,尤其口服后会引起胃的癌变。
造模方法:
1. MNNG诱发大鼠胃腺癌:在实验中,选用Wistar雄性大鼠,自由饮水加入0.01%的MNNG(100μg/ml),隔日一次,其他饮水则不再给予。此外,也可以在BD大鼠饮水中加入含有2mg/kg体重的甲基亚硝基醋酸尿素,每周饮用5次,520天后全部大鼠均发生胃腺癌。
2. MNNG诱发小鼠胃腺癌:在实验中,选用昆明小鼠,以500μg/ml MNNG溶液灌喂小鼠,3次/周,0.4ml/次,12个月后增至0.6ml。
3. MC诱发大鼠胃腺癌:在实验中,选用Wistar大鼠,无菌手术后,在腺胃黏膜面穿挂含MC的线结,MC浓度为50~100mg,每条线结含有约5mg的MC。手术完成后,禁食半天。
4. MC诱发小鼠胃癌:在实验中,取20g左右的小鼠无菌手术下,将内浸入甲基胆蒽的线结埋入腺胃黏膜面。MC浓度为0.05~0.1g 20-甲基胆蒽内浸入10~20根线,手术完成后4~8个月可诱发成功胃癌。
模型特点:
MNNG诱发大鼠胃癌的发生率为80%左右,以高分化腺癌为主,可发生肝和肩部淋巴结转移。MNNG诱发小鼠胃腺癌诱发率为23%,以高分化腺癌为主,可能同时诱发前胃癌和十二指肠肿瘤。MC能使全部动物3个月后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后发生胃腺癌,致癌率为85%~100%。
模型的评估和应用:
利用药物诱导剂进行胃癌研究,是研究胃癌发生机制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验证各种可疑的致癌和促癌因素,阐明胃癌的发病机制,探讨抗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筛选。化学致癌物质诱发的胃癌适用于胃癌的病因学、病理过程、生物学行为、肿瘤免疫及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属、性别、年龄的动物对致癌剂的易感性存在巨大的差别,这直接影响到诱癌率和造模时间。单因素诱变持续的时间越久,癌变率就越低。此外,给药方式、时间和药物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成瘤率。利用多因素诱发的大鼠胃癌模型与临床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更加接近,周期短,诱发率更高。但是,由于多因素联合攻击动物的死亡率较高,实验操作时一定要小心。另外,注意调整化学致癌物质如MNNG的浓度等。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