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结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造模机制】为了研究心源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和药效学评价,我们采用了用机械损伤或化学方法直接损伤窦房结区域的方法来制造心律失常模型。这种方法可以造成局部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导致激动的产生及传导障碍,出现心率下降、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交界区逸搏及慢-快综合征等。
【造模方法】我们选用成年雄性家兔进行实验。在术前禁食12小时后,我们使用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30mg/kg)。在麻醉成功后,我们将兔子仰卧固定于兔台上,并连接心电图机。随后,我们沿胸骨左侧开胸,剪开心包来暴露心脏。将细钢丝制成直径约0.8cm的半环,上面缠绕少许棉花,用37%甲醛或无水乙醇浸润后,便可在家兔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刺激心肌,从而制造模型。
【模型特点】我们制造的心律失常模型可以迅速地改变心电图。我们发现心率会减慢50%左右,约6~8分钟降至最低水平。在1~2分钟内,P波多会消失,形成交界性心律。在3~10分钟内,会发生ST段偏移(或先升后降)。同时伴随动脉压的下降,在8分钟左右就会降到最低水平。
【模型评估和应用】我们的模型可以造成心律失常,且病窦成功率高,持续时间长(可达5小时),重复性好,模型较为稳定。我们发现,这种模型与人类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相似,因此,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心源性休克疾病发病机制和药效学评价的研究。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