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造模材料 实验材料为Wistar雄性大鼠,体重介于180至220克之间。使用的药物为乌拉坦、D-半乳糖以及青霉素。
2.造模方法 在大鼠经过适应性喂养1周或3天之后,向其皮下注射D-半乳糖(D-gal)500毫克(每公斤体重),持续6周,制作大鼠衰老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20%氨甲酸乙酯0.6克(每公斤体重)麻醉大鼠,使其仰卧固定。切开左胸部皮肤,钝性分离肌肉,并轻压右侧胸腔,挤出心脏。接着,在距离左冠状动脉起源的位置约2至3毫米处,使用0号弯针结扎冠状动脉,通过观察局部发绀和心电图ST段抬高的现象来证实模型的成功。其次,将心脏送回胸腔,并排除胸腔内空气,缝合切口。术后每日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U,以防止感染。
3.造模原理 该方法利用D-半乳糖与冠状动脉结扎制造衰老大鼠心肌梗死复合模型。
4.造模后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大鼠具有黄色有光泽且整齐的毛发,活泼好动,饮食正常。而在经过连续6周的D-半乳糖皮下注射之后,大鼠的毛发会变得枯糙、欠光泽,并有脱落的现象。此外,大鼠的活动量明显减少,喜欢蜷伏在角落里。在抓取大鼠的时候,它们也没有正常大鼠那样反应剧烈。
经过4天观察后,对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的饮食量进行了连续7天的监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的饮食量明显减少。这说明,经过皮下注射D-半乳糖后,动物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损伤,符合衰老大鼠的基本特点。同时,模型组大鼠的自发性活动也明显减少。
5.造模后的病理及生化变化 正常组的心肌纤维纹理清晰、连续,在梗死区没有断裂、肿胀、坏死的现象。与此相反的是,模型组的梗死灶内心肌纤维出现了变性和坏死现象,心肌纤维肿胀、断裂、均质化,纵横纹消失,梗死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并出现少量的吞噬细胞浸润。
此外,我们还测试了外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心肌组织脂褐素的含量。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GSH-Px活性明显降低(即正常组为652.97±133.92μmol/L,模型组为185.23±61.32μmol/L),说明该模型对动物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的能力降低。同时,心肌组织中过氧化物脂褐素的含量也比正常组增多(即正常组为1.006±0.168μg/g,模型组为1.594±0.187μg/g)。
6.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手术感染并保持手术创伤尽可能小,手术器械应严格进行消毒,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定。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