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性动物肿瘤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诱发性肿瘤是指通过某种外部因素作用于实验动物而产生的肿瘤。这些外部因素可以是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病毒等。其中,化学致癌物的应用最为广泛,包括芳香胺和偶氮染料等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学物质的应用方式包括涂抹、口服和吸入等。
如果要使用化学致癌物来诱发动物肿瘤,首先要了解所用化学物质自身的特点。例如亚硝胺类的致癌特点是:(1) 致癌性强,小剂量一次给药即可致癌。(2) 对多种动物引起的癌症,甚至可以通过胎盘致癌。(3) 具有不同结构的亚硝胺对器官有明显的亲和性。
与此同时,各种化学致癌物质对动物致癌的特点也不同。例如,芳香胺和偶氮染料类的致癌特点是:(1) 通常需要长期、大量给药才能诱发肿瘤。(2) 肿瘤多发生于远隔作用部位的器官。(3) 对不同种类的动物产生的癌症有明显的差异。(4) 其本身不是直接致癌物,致癌是由于其某种代谢产物的作用。(5) 致癌作用往往受营养或激素的影响。
使用诱发性肿瘤模型进行肿瘤实验的优点是,这种肿瘤从病因学角度分析与人体肿瘤较为近似;从细胞动力学特征考虑,该类型肿瘤生长较慢,瘤细胞增殖比率低,倍增时间长,与人体肿瘤相似。但它的缺点是周期较长,成功率难以达到100%,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不一致,肿瘤发生的潜伏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诱发性肿瘤模型常用于特定领域,如综合化疗或肿瘤预防方面的深入研究。
下面是使用化学诱发性肿瘤模型的实例:
1. 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
使用鼠龄2个月的Sprague-Dawley雌鼠20只,口服以麻油溶解的DMBA 20mg。随后常规饲养,观察。从60天开始,肿瘤便开始生长,至120天时,癌发生率达到63%~100%。每周肿瘤体积增长率及生存时间为评价指标。
2. 二甲基苯蒽(DMBA)、巴豆油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
使用昆明小鼠20只,18~22g,雌雄各半,将它们的背毛剃光,然后将DMBA丙酮溶液200μl (0.075%)涂于每只小鼠背部皮肤,每周涂抹一次,共3次,随后在相同的部位涂抹巴豆油丙酮溶液(0.25%),每周涂抹两次,持续12周。在实验的第5周开始,皮肤乳头状瘤就开始出现,至实验结束时荷瘤小鼠可达80%以上。小鼠肿瘤发病率和乳头状瘤数目为评价指标。
3. 苯并芘诱发小鼠肺腺癌
使用A/J小鼠20只,16~18g,雌雄各半,将苯并芘麻油溶液以100mg/kg剂量一次性注射到腹腔,随后常规饲养。6个月后处死动物,取肺脏以Bouin's液固定,48h后观察结果。肉眼可见白色突起状瘤灶,诱发率可达90%。肿瘤发生率和每只小鼠荷瘤数为评价指标。
使用化学诱发性肿瘤模型进行肿瘤实验有许多实用价值,但在实验过程中也需要精心的设计和认真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