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动物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18 20:41:14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角膜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是移植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临床一般发生在术后1~3个月。为了研究其发生机制及药物疗效,很多研究者制作了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实验动物的选择对于建立角膜移植模型而言至关重要。

一、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

早期由于技术所限多采用兔、羊等较大的动物,但是其供体和受体组织相容性的差异却难以控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鼠类角膜MHC抗原的表达与人类角膜相似,同时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目前更倾向于采用鼠类进行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小鼠角膜移植由于手术操作困难,因而发展较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报道。

二、模型制作方法

实验动物的选择后,建立角膜移植模型的方法也需要得当。目前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 SD大鼠(受体)和Wistar大鼠(供体)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首先在供体角膜钻取直径为3.5mm的植片,置于培养皿中并用玻璃酸钠注射液保护植片;受体眼在局部点复方托品酰胺眼液充分散瞳,之后用直径为3.25mm的环钻钻取受体大鼠中央区角膜,弯维纳斯剪协助制备植床,将植片置于植床,用10-0缝线间断缝合8针,前房内注入无菌空气恢复前房。术后需注意预防可能的并发症。

2. Balb/c(H-2d)(受体)及C57BL/10(H-2 d)(供体)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首先在受体角膜用1.5mm直径环钻定位,穿刺并注入黏弹剂保持前房深度,用显微剪去除受体角膜;将2mm直径的供体角膜用11-0尼龙线连续缝合在受体植床上8~10针,前房内注入无菌空气恢复前房。术后需注意预防可能的并发症。

三、注意事项

减少角膜移植的并发症,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是建立角膜移植模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术前以1%阿托品眼液或复方托品酰胺眼液充分散瞳;术中缝合植片时避免损伤晶体,尽可能避免对虹膜的机械牵拉,在虹膜发生粘连前尽快结束手术;术后以平衡盐液或无菌空气形成前房,以减少角膜移植的并发症。

2. 钻取植片时接近角膜缘取材,可以获得较多的Langerhans细胞,从而增加排斥率。同时,术后延迟去除缝线也可以诱发排斥反应。

四、结果观察及评分

在建立角膜移植模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观察和评分。评估指标常见的有透明度、新生血管、水肿等。

综上所述,建立角膜移植模型是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及药物疗效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和模型制作方法后,加强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并注意并发症和排斥反应的诱发,最终进行结果观察及评分,可以为研究提供支持。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