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角膜炎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化脓性角膜炎,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且最严重的两种菌。如果不及时治疗,其预后常常不佳。因此,建立合理的角膜炎动物模型,进行眼科药物的实验研究十分必要。
1.实验动物 目前常用的实验动物是新西兰大白兔,因其角膜较人角膜大,容易对其进行手术操作和局部观察,并且可以获得较多的实验标本。
2.模型制作方法
(1)角膜划痕法:首先,在角膜上皮划伤,再将一定滴度的细菌菌液滴至角膜上皮的划伤处。由于手法的轻重难以掌握,所建立的模型病情轻重差异较大,不利于实验结果的统计学比较。
该方法为动物麻醉后,先用1毫升注射器的针尖轻轻交叉划伤实验动物的角膜上皮,形成“”字形,随后在已划伤的角膜上皮表面滴入预先制备好的细菌菌液。
(2)角膜层间接种法:将细菌菌液直接接种在动物的角膜实质层内,制成实质层角膜炎模型。由于角膜本身无血管,角膜细胞通常以渗透的方式获取营养,体内大量的非特异性抗菌物质难以到达角膜实质层,从而使注入角膜内的细菌大量繁殖,6小时后即出现早期角膜炎症状,24小时后出现典型症状。该模型主要特点是操作简便、可定量计数细菌,减少人为的主观误差。但由于细菌直接进入角膜实质层,在角膜上留下白色斑点,并且造成角膜损伤,发病快,不利于实验结果观察。
该方法为动物麻醉后,进行下直肌固定缝线,然后在手术显微镜的协助下使用带有28号或30号针头的0.5毫升胰岛素注射器,将预先制备的细菌菌液沿着瞳孔缘周围的三个不同部位注入到角膜基质内,注射深度约为角膜厚度的1/3。
(3)角膜环钻法:用角膜环钻轻轻按压角膜并顺时针旋转,造成环形创伤,然后在模型眼的角膜上滴入菌液。此法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掌握,可以通过控制角膜损伤的深度来控制疾病模型的轻重程度,且对角膜实质层损伤小,利于实验结果观察。是目前常用的细菌性角膜炎模型。
该方法为动物麻醉后,使用8.5毫米环钻在右眼角膜中央钻出环形创伤,深度达到角膜厚度的1/3,然后使用尖锐器在切口周围做出一个以上象限角膜缘为基底的角膜瓣,微量加样器抽取制备好的菌液注入角膜瓣下,在那里停留一分钟,然后缝合角膜瓣2~3针,对合整齐,最后涂抹阿托品眼膏。
3.结果观察
(1)症状:包括眼睑红肿、畏光、流泪等症状和分泌物性质及多少等。
(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建立后,无论其应用于发病机制还是药物疗效的研究,都要求对角膜感染情况进行量化,以利于病程发展变化的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目前常用的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感染灶并行大体及裂隙照相,记录角膜病灶形态、感染范围、深度及前房反应情况,对其进行临床评分。角膜感染量化的重点是考虑结膜病变、角膜感染灶范围、角膜病变深度、前房反映程度等等。
(3)角膜病理学检查:感染后8天取出动物模型眼的角膜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在角膜基质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坏死组织。
(4)角膜病灶细菌定量培养:动物实验结束后,将角膜取出,剪碎后进行细菌培养,计算细菌培养阳性率。
(5)细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症状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8-1。
表8-1 细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症状分级及评分标准如下: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