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在进行细粒棘球绦虫研究前,需要进行动物模型实验。首先,我们选择6-8周龄、体重约20g的KM小鼠,然后收集细粒棘球绦虫(新疆家养绵羊株)孕卵节片中的虫卵。
经过充分漂洗之后,我们需要将沉淀虫卵放置于胃酶液中,进行消化处理。处理后,我们需要用PBS进行洗涤,并加入胰酶液进行二次处理,以脱壳并计数六钩蚴。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接种方法对动物进行感染:口腔感染、静脉感染、腹腔感染和皮下感染。
(2)模型特点 在进行动物模型实验后,我们发现口腔感染21周后,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寄生在小鼠的肝脏和肺脏。但是,仅有80%的感染率,可能是因为虫卵在小鼠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小鼠的胆汁不能有效消化六钩蚴的外壳而导致的。静脉感染则表现出严格的寄生规律,包囊主要寄生在胸腔或肺脏间质及隔肌表面,感染180天后,由于肺部大量寄生包囊导致肺呼吸功能丧失而导致大部分小鼠死亡。而腹腔感染后,包囊则主要寄生于腹腔脏器或游离于腹腔内。皮下感染后,包囊严格寄生于小鼠的皮下,感染10周后可观察或触摸到皮下寄生的包囊。
(3)比较医学 通过静脉、腹腔、皮下等三种不同途径感染的KM小鼠,我们发现包囊在小鼠体内寄生的部位会直接影响包囊的生长速度和大小。不同的E.g.株以及不同的接种物(如虫卵、原头蚴、六钩蚴)也会影响不同造模动物的感染率。接种物的量过多易造成造模动物的死亡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细致的造模工作来确保模型的安全。本模型可用于观察虫卵在机体内发育为包囊的过程以及相应的免疫反应和抗体变化。我们也可以使用它来进行药物筛选、治疗效果观察以及免疫学方面的生物学指标监测。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