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操作步骤】为了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发展,我们选择了新西兰兔作为实验对象,其平均体重在2.5kg左右。我们首先进行静脉注射标准粗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每毫升含有大肠杆菌5×10的7次方个。注射10ml后,我们在6~24小时后再次进行10ml的注射,这样第二次注射后即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结果分析】通过研究模型动物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其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或持续下降;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持续下降;球蛋白溶解加快或纤溶酶原减少;凝血酶原含量明显下降或凝血酶原时间超过3秒;自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超过5秒。此外,内脏也出现了充血、水肿、灶状出血或坏死的情况。针对肺、肾、脑、心、肝、脾、胸腺、肾上腺等切片,我们至少检测到3处以上纤维蛋白血栓或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情况不一定全部在每个实验中都会出现。当临床表现中出现2项以上的5项临床表现,或者在6项化验中出现3项以上的实验室化验,并且证实存在2项病理解剖病变时,我们即可定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在进行尸检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死后2小时内进行。同时,在濒死或处死之前,应进行氨己酸(1~2g)或止血芳酸(0.1~0.2g)等抗纤溶药的注射,以预防死亡继发纤溶现象,从而使病理检验不易发现微血栓。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