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 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自发性脑梗死模型。该模型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其中,日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其易卒中亚型(SHRsp)常被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构建,而各种肾性高血压动物则用于继发性高血压动物的构建。该模型与人类脑梗死的病理特征相似,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之一,在国内主要的实验动物研究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沙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操作步骤:将成年沙鼠用10%水合氯醛(4ml/kg)腹腔麻醉,沿腹部中线于颈部切开,剥离出一侧颈动脉,用银制钳夹夹闭。可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长期夹闭或可再灌注。
结果分析:沙鼠后交通动脉缺失,Willis环前后不连续,因此夹闭一侧总动脉便可方便地造成同侧半球缺血。以沙鼠的体征和眼底观察为依据,结合观察镜观察眼底缺血情况,便可判断沙鼠的缺血状态。该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模拟真实生理状态等优点。
3 急性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全脑缺血模型
操作步骤:将成年SD或Wistar大鼠用10%水合氯醛(4ml/kg体重)麻醉,取右侧卧位,在左眼外缘到左外耳道连线的中点,垂直于连线切开皮肤约2cm,沿颧弓和下颌骨,用文氏钳将手术面撑大,暴露鳞状骨的大部分,用牙科钻在颧骨前联合前内2cm处钻孔开颅。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硬脑膜,暴露出大脑中动脉,分离出中动脉周围的软脑膜和蛛网膜,使中动脉游离。再用双电极(电压12V)电灼损毁Willis环起始部至嗅沟段的大脑中动脉,使之阻塞。为避免电极对脑组织的电损伤,操作过程中需不断向中动脉周围滴加生理盐水,尽量缩短操作时间。最后在伤口处覆盖一小块明胶,将肌肉和皮肤缝合。
结果分析:大脑中动脉从Willis环发出后向外跨过嗅束,蜿蜒走行于大脑外侧面,供应大部分的大脑半球,而位于Willis环起始到嗅沟区发出的许多分支,则供应豆壳复合体。电灼此段大脑中动脉的主干血流,可复制中风模型,成功率较高。用此种实验手术方法复制的大鼠中风模型成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模型可在大脑的某一区域形成面积不等的梗死区,导致行为障碍约占90%。
4 肾性高血压引起的SD大鼠脑血管病变模型
操作步骤:将成年SD大鼠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在无菌条件下,在大鼠下腹腔沿腹中线偏左作2cm切口,沿腹壁向下摸索,暴露出双侧肾脏。分别用不同内径的银制钳夹夹闭左右双肾或右肾动脉。双肾结扎动脉夹的内径分别为0.2mm和0.3mm,单肾结扎内径为0.2~0.25mm。
结果分析:高血压形成后约3周,SD大鼠的海马脚(CA)和脑内小动脉通透性开始增高,这时是后续慢性脑血管病的基础。肾性高血压(RHR)持续4个月以上的大鼠,其脑表面大脑中动脉(MCA)与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之间的血管数量明显少于正常血压鼠。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脑血管血流减少,灌注压减小,由于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数量减少、分布稀疏、血管储备能力下降,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几率就会增加。该模型的优点在于模拟了肾性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病变状态,但不同的肾性高血压模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影响程度等有所差异。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