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CLL)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由脑部深穿动脉及其分支的特殊病变所致。研究人员采用脑内大血管注射月桂酸钠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大鼠腔隙性脑梗死模型。
复制方法:选择体重为250-300g的雄性大鼠,先用戊巴妥钠或水合氯醛进行麻醉,然后剪除颈部毛发,消毒切口,结扎同侧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翼腭动脉及颈外动脉远心端,插入PE-50导管至颈内动脉内,注入含有100微克月桂酸钠的溶液,夹闭颈总动脉暂时停止血流,48小时后再次注射月桂酸钠溶液,然后结扎颈总动脉。如此,大鼠腔隙性脑梗死模型建立成功。
检测方法和指标:在建立模型后,对动物进行行为学和组织学检测。行为学检测包括姿势反射试验和肢体不对称应用试验,而组织学检测则使用磷乌酸苏木精染色和勒克司坚牢蓝-HE染色,可以进行梗死面积测定,还可以进行透射电镜技术制备成半薄片和超薄片,在电镜下观察。检测结果显示,70%以上的动物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腔隙梗死灶多分布于丘脑、海马和皮质。
模型特点:月桂酸钠能选择性损伤穿支动脉内皮细胞,对大脑中动脉无明显影响。损伤后的小血管壁可触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与凝血系统共同参与血栓的形成,从而在原位形成微血栓。此模型对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和开发针对该疾病的神经保护剂具有一定的价值。
比较医学:该模型的建立基本模拟了临床腔隙综合征,具有临床可比性。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该模型开展更深入的探究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