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贫血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失血是造成人体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失血通常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各种外伤、手术、消化道大出血、妇产科大出血、内脏破裂时的出血、肺或支气管大出血以及炎症、肿瘤等都是可能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的原因。在休克过程中,由于器官组织代谢障碍、酸中毒及毛细血管壁损害,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而使休克成为不可逆的,最终导致死亡。
血容量的代偿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失血以后的临床表现因出血量和速度、有无并发症、患者的年龄、体位、营养状态、心血管功能以及心理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异。当失血量增加至1500~2000ml(约占总血量的40%)时,即使出血前患者很健康,出血后卧床休息,仍然会出现口渴、恶心、气促、极度头晕、甚至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此外,随着血容量的恢复,血液会变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浓度会降低,导致组织缺氧。为代偿这种情况,体内红细胞生成素会增加,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的制造量。
目前常用的失血性贫血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兔和犬等。其制作方法都比较简单,但失血量难以完全一致。小鼠做模型方法主要有眼眶后静脉丛放血法和剪尾尖或切开尾动脉法;大鼠则有心脏放血法和静脉多次放血法。至于兔和犬的制作方法,则是通过动脉分离后多次放血获得。这些模型成功的指标为RBC和Hb下降,放血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选择造模方法和模型动物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需要进行权衡和选择。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