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为制作变应性鼻炎模型,需要使用体重为200~250g的成年雄性大鼠,并注射一定剂量的鸡蛋清蛋白和百日咳杆菌毒素。具体地,每只大鼠注射1mg鸡蛋清蛋白(EA)加氢氧化铝凝胶作为佐剂,经大鼠腹腔注射;另取百日咳杆菌毒素100mg经腹腔注射,两周后重复注射1次。接着,每日在鼻腔滴同样浓度的鸡蛋清蛋白1次,连续5天。最后,取血分离血清进行被动皮肤转移试验(PCA),观察原注射致敏血清部位皮肤蓝色斑点的直径,大于5mm定为阳性反应,证实模型制作成功。模型动物PCA的滴度在1:64~1:512之间。
(2)模型特点
与各种动物模型相比,使用此种方法制作出的变应性鼻炎模型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使用EA抗原滴鼻后,大鼠即出现类似于临床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的前爪挠鼻和“吭吭”声等表现。其次,与人类鼻黏膜中含有丰富的P物质(substance P,SP)能神经纤维不同,当动物发生变应性鼻炎时,其鼻黏膜SP神经和肥大细胞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导致黏膜上皮细胞离子分泌特性的改变,进而引起鼻黏膜上皮通透性及分泌功能异常,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因此,本方法制作出的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鼻变应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3)比较医学
临床上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和鼻分泌物中S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使用SP刺激鼻黏膜可以诱导出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使用本方法制作的变应性鼻炎模型在研究SP在人类鼻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从机理上来看,一方面可能有SP的直接作用效果,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SP刺激黏膜中枢神经组织后,所释放的其他神经肽或神经递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间接效果。因此,对于研究人类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