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19 00:39:49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1)复制方法  本实验使用出生7天大鼠和小鼠,通过将它们置于75%氧环境中(23±2℃),持续5天后返回正常氧环境。在5天内,每隔一天会打开氧箱进行清扫、加食、换水等操作,每次约5分钟。

针对上述方法,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细节,如放入氧箱内的鼠之前可以进行体重和身体大小的测量,以便后续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在控制房间温度时,需要保持稳定,避免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模型特点  在本实验中,通过在19天时对小鼠视网膜进行荧光素灌注视网膜血管铺片显示,发现视网膜血管形态和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视网膜血管失去了正常规则的网状分布,大血管显著扩张,大片无灌注区,同时大量新生血管芽形成。通过对视网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镜下观察,发现视网膜表面失去正常光滑的界面,许多毛细血管突破视网膜内界膜长人玻璃体内,在视网膜前和视网膜浅层形成大量新生血管芽,甚至伴有玻璃体积血。

通过细节的增加,比如在观察视网膜时可以记录下视网膜大小、厚度等指标,更能全面展现实验结果。

(3)比较医学  在本实验中,高氧环境下的大鼠和小鼠,在经过数天的暴露后再恢复到正常氧环境中,会出现视网膜内新生血管芽等症状,这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网膜静脉栓塞等人类疾病有相似之处。一般认为,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血管生成的平衡调节被打破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的生长受到促进血管增生和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两种对立调节系统的影响。而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糖尿病、早产儿、眼外伤等,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视网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增加,从而引发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本实验可以成为理想的实验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

在比较医学方面,可以加入更多与人类疾病的对比,比如糖尿病、早产儿、缺血性视网膜静脉栓塞等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病因分析,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本实验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