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化学方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原创方法 为了研究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一种新颖的角膜模型,适用于体重在2.5~3.5kg的新西兰兔。为避免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正常生理过程的干扰,我们采用盐酸氯胺铜(50mg/kg体重的剂量)和氯丙嗪(10mg/kg体重的剂量)经肌肉注射麻醉,并点眼局麻使用0.5%盐酸丙氧苯卡因。将直径为7mm的滤纸片浸泡在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10~20秒后,置于兔角膜中央持续2分钟。第1分钟后,加用4mol/L氢氧化钠溶液25μl点在滤纸中央,再留置1分钟。随后用15ml平衡盐液冲洗60秒。这种方法能够创造一个逼真的角膜碱烧伤炎症模型,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2)模型特点 在角膜伤后2小时内,模型中的兔眼角膜缘血管网明显扩张,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炎症细胞开始聚集、黏附、渗出,并向烧灼区趋化。27小时后,角膜缘血管网开始出现血管芽,向烧灼区方向延伸,并不断吻合分枝。72小时后,新生血管已长入角膜,在7天后到达烧灼区。1周后,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分化改建,许多小血管形成后不久便会被吸收。1个月的时间,大部分血管已消失,水肿和炎症细胞也减少,角膜基本能够恢复透明,只有一些血管依然存在,对视力几乎没有影响。
(3)比较优劣 与其他角膜模型相比,本文介绍的方法实现了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模拟和重现,是研究炎症性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将角膜处于强碱性环境下会让角膜易患细菌性角膜炎和角膜溃疡。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监测兔的状态变化以及及时合理地处理相关问题。这种角膜模型的优点在于其逼真模拟了实际情况,为炎症性新生血管研究提供了有效而可靠的手段。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