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类灵长莱姆病感染动物模型(恒河猴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研究莱姆病模型的方法 为了研究莱姆病的发病机制,我们采取了动物研究的方法。我们选择了2~4岁、体重1.5~3.5kg的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隔离饲养2周,确保没有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我们将1×1000 000 N40型伯氏疏螺旋体接种到这些恒河猴的背部皮下,这种接种方法早已被证明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我们定期观察模型动物的行为、体重和血液检测结果。感染10周后,我们观察到恒河猴出现了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这证明了我们所造的模型是成功的。
2.检测莱姆病模型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在我们人道地安乐死感染10周后的恒河猴模型动物后,我们取模型动物血,沿颅骨的连接处暴露脑组织,部分脑组织和脊髓神经样品进行立即检测,其余组织则保存于-70℃,用于后续检测及实验。我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ELISA)来检测恒河猴动物模型的血清和脑脊液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我们还使用病原分离培养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来进行检测,结果证明我们所造的模型是成功的。
3.莱姆病模型的特点 在恒河猴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后的第2、3、4周,其IgG效价增高,与病原体在动物体内播散速度成负相关性。在感染4~6周后,感染模型体内抗体滴度有所降低。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莱姆病后可以在数周后表现出感染症状,与人类莱姆病感染病程相似。该模型可以更好地研究莱姆感染引起的免疫机制的作用,主要是IgG抗体作用。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