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D-半乳糖诱导白内障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将D-半乳糖通过生理盐水配制成50%注射液,经过常规灭菌后备用;并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剂来进行镜检前的扩瞳。选用3周龄体重约25g的大鼠,并在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剂散瞳后,通过裂隙灯检查晶状体的透明情况。模型大鼠需要采用常规消毒,然后在颈背部每日以剂量为30ml/kg体重的50%半乳糖注射,每天1次,连续30天。并在首次注射后的第7、14、21、30天,通过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剂进行散瞳,并通过裂隙灯观察晶状体的动态变化。
(2)模型特点 注射D-半乳糖7天后,大鼠开始出现白内障早期改变,即晶状体周边皮质出现空泡;在给药14天、21天和30天后,所有的大鼠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使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制作的白内障动物模型复制成功率约为90%,模型复制成功率较高,造模时间较短,实验操作简便,实验费用也相对较少。因此,该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白内障发病机制、疗效观察以及相关药物筛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实验平台。
(3)比较医学 使用D-半乳糖诱导的白内障动物模型的病理过程与临床上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和老年性白内障相似,是目前公认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并已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然而,用皮下注射方法制作的动物模型对大鼠的年龄、半乳糖的诱导途径以及半乳糖的使用剂量要求较高。除了采用皮下注射方法,还有研究采用含半乳糖的膳食或者给予动物口服半乳糖来复制动物模型。这些方法使大鼠白内障病变出现的时间延迟,病情减轻,更符合人类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规律,相对适用于进行白内障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些方法如动物腹腔注射半乳糖来诱发白内障病变,这可以加快白内障的形成,适用于进行白内障混浊晶体测定方面的研究。但是,应用这些方法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制作的动物模型可以避免或减少动物伤亡,提高模型动物的生存率,但精度相对较低。因此,应根据实验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