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兔糖尿病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19 18:01:40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1)实验方法  首先,我们使用诱发糖尿病饲料(含10%猪油和37%蔗糖)对新西兰兔(体重2kg左右)进行喂食,连续进行4个月的实验。

(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喂食糖尿病饲料后,实验兔的血浆血糖和胰岛素含量逐渐升高,相对于对照组而言高于平均水平。此外,实验兔的血浆和肾组织的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和动脉压也高于对照组。光镜观察发现,实验兔的肾小球系膜有点增生,毛细血管直径大于系膜宽度,呈现节段性分布;近髓质肾小球系膜有中度增生,系膜宽度大于毛细血管直径,呈现团块状集聚或弥漫性分布,挤压毛细血管腔有形成K-W结节及纤维蛋白帽的趋势。上述病变呈梯度增加的趋势。

(3)比较分析  相对于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研究结果,实验早期(糖尿病形成后7~14d)的糖尿病兔肾脏重量和体重明显增加,肾脏体积和肾小球体积也明显增大。肾脏重量/体重比值与平均肾小球直径呈正相关。这些变化与上述糖尿病兔的变化类似,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糖尿病兔的肾病可能也处于早期阶段。国外学者对糖尿病动物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早期就有肾小球基底膜上足突的改变,并认为这种改变与蛋白尿的发生有关。上述糖尿病兔也有蛋白尿,肌酐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提示它是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虽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Ⅰ型糖尿病主要病变在胰岛细胞,且表现为低胰岛素、高血糖及酮症,而Ⅱ型糖尿病主要病变是胰岛素抵抗,血胰岛素水平有双向变化,即有时增高或分泌延迟,高血糖及低血糖可以交替出现。四氧嘧啶或链脲霉素模型的机制是:大剂量四氧嘧啶或链脲佐菌素进入机体后,能选择性地破坏胰岛细胞而出现高血糖,由于这种对胰岛细胞的破坏作用较为彻底,导致胰岛素分泌在较长时期内绝对缺乏,因此其模型更接近于Ⅰ型糖尿病。随着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的Ⅱ型糖尿病模型可供选用:①实验性肥胖及糖尿病大鼠模型,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造成胰岛细胞轻度损伤,并以高热量饲料喂养,使动物肥胖,并伴有高血脂症、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该模型与人类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相似,且由于链脲佐菌素用量小,减少了对其他组织的损害。②自发性胰岛素抵抗模型,如db/db、ob/ob、T-KK、KKAY、NZO小鼠、 Obese Zucker、Goto-Kakizaki(GK)、SHR/N-cp、OLETF大鼠等,这类动物多数肥胖,有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类似人类Ⅱ型糖尿病特点。由于人类糖尿病90%以上是属于Ⅱ型,因此我们应该逐渐使用上述两种Ⅱ型糖尿病模型进行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