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发迟发型糖尿病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改写方法 在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复制方法。首先,给体重为200~250克的雄性Wistar大鼠进行腹腔注射0.5ml CFA,其中液体石蜡和羊毛脂按照4:1的比例混合后高压消毒,临用前加入无菌灭活卡介苗进行无菌乳化。隔天,再按照25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STZ溶液,连续进行3周,每周注射一次。
(2)模型特征 经过建模后,我们发现该模型大鼠的平均血糖高达23.95mmol/L,持续高血糖和尿糖达到6个月之久,且未见逆转。此外,成模后空腹和非空腹胰岛素水平分别平均为3.05和5.32mU/L。第6天成模后,通过低倍镜下观察,我们发现胰腺被膜淋巴细胞浸润,胰腺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并且有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而在高倍镜下观察,我们发现胰岛细胞萎缩及纤维化,胰岛细胞边缘也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此外,第54天成模后,我们还在岛内观察到淋巴细胞浸润。
(3)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在建立该模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对小鼠进行小剂量连续的腹腔注射STZ,可以激活小鼠体内淋巴细胞,产生类似胰岛炎的病理改变。但是,采用相似的方法在大鼠中却无效。因此,我们使用CFA作为辅助进行建模的手段,依据CFA能够激发机体免疫功能的特点,将其与小剂量的STZ进行联合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激活体内淋巴细胞,诱导胰岛β细胞发生轻度的改变。此时,被激活的具有细胞毒作用的T淋巴细胞将上述轻度变性的胰岛β细胞当作靶细胞进行攻击,从而导致自身免疫过程的发生,使胰岛β细胞损害加重。经过3周的注射,自身免疫作用不断被加强,且胰岛β细胞损伤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导致大鼠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我们发现在进行造模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动物种系可能会导致成功率的不同。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