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非肾源性肾小球肾炎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20 10:21:52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1)复制方法  本研究使用18-20g的雄性KM小鼠。在第1、7、10天,将2mg/ml PBS交联葡聚糖凝胶混悬液以0.4ml/次的剂量经腹腔注射。从第3周开始,每周注射2次相对分子质量为69447、pH值为7.4的右旋糖酐抗原溶液,剂量为0.4ml/次,注射持续至第8周。在给予最后一次抗原溶液注射的24小时内,穿刺小鼠膀胱,取尿液作尿蛋白定性试验。在动物麻醉过程中放血处死,取小鼠肾组织标本并制成冰冻切片,并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小鼠IgA(1:40)进行直接荧光染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检测IgA抗体。取肾组织,用2.5%戊二醛固定、1%锇酸固定,再用环氧树脂包埋制成超薄切片,并用醋酸铀及枸橼酸铅染色,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2)模型特点  经过8周的实验,模型小鼠尿蛋白定性检测呈阳性反应。荧光显微镜下,模型动物肾小球均出现颗粒状或块状IgA免疫复合物沉积。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则显示模型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一个毛细血管系膜区内可见3-4个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基膜致密层的疏松化,同时在毛细血管基膜和系膜基质内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损伤,在上皮基膜附近及质膜内褶周围的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或消失,导致线粒体呈泡状,有些上皮细胞内的线粒体嵴减少,内质网扩张,可见电子密度高的板层状膜性结构髓样小体。本模型方法容易实施,所需时间短,成功率高,且呈现出明显的肾炎病变特征。

(3)比较医学  在临床上,IgA肾病是指肾小球肾炎以肾小球系膜区大量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主要病变为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生,同时基质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先前的研究证实,IgA肾病的发病与表面含有大量糖肽的细菌感染(如肺炎球菌、绿脓杆菌等)密切相关。本模型采用多糖作为抗原,其致病机制是右旋糖酐进入机体后,在T细胞的辅助下,刺激B细胞单株增殖并产生IgA抗体。当多糖抗原与IgA复合物数量超过模型动物自身的清除能力时,会导致免疫复合物在动物肾小球系膜内及血管球基膜内沉积,从而引起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生,最终导致IgA肾病发生。本模型复制的IgA肾病特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基质及血管球基膜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肿大、嵴减少、断裂或消失,内质网扩张,髓样小体增多。当模型动物发生IgA肾病后,由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生,以及系膜细胞的胞质突起插入血管球毛细血管的管腔,可能会压迫或阻塞毛细血管,影响血管球的血流量,导致球后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进而使得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缺氧而发生线粒体肿大、嵴损伤和消失,内质网扩张等缺氧性损伤。同时,IgA肾病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型受体的增多,导致肾小管周围间质增生,妨碍血氧向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扩散,也可能是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缺氧性损伤的原因之一。本模型适用于对IgA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