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诱导肝硬化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对成年雄性大鼠进行实验,按照每个大鼠10mg/kg体重的剂量,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接受0.5%的二甲基亚硝胺(DMNA)。每周连续3天,一天一次,共进行4周的实验。或者按照每个大鼠100mg/kg体重的剂量,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接受硫代乙酰胺(TAA),首剂加倍,以后每隔2天注射一次,共进行13周的实验。或者将TAA用蒸馏水配成0.03%的溶液,作为动物的唯一饮用水,连续喂养12周。还可以选择成年小鼠为实验对象,按照每个小鼠250mg/kg体重的剂量,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接受10%的D-氨基半乳糖(DGA)。每天注射一次,每周6次,共进行6个月的实验。实验完成后,抽取动物全血和摘取肝脏进行生化和组织形态学检查。
(2)模型特点
DMNA模型的实验周期为2-4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胺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以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的含量会升高,白蛋白(Alb)含量会降低。肝组织会出现大面积出血坏死,炎症细胞浸染,肝窦壁细胞和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较厚的完全间隔和假小叶。TAA模型的实验周期为12周,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会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含量会降低,肝组织IGF-Ⅰ mRNA的表达水平也会降低,肝组织将形成假小叶。DGA模型的实验周期为6个月,实验动物将呈现进行性胆小管增生和纤维间隔形成。
(3)比较医学
包括药物在内的化学物质是肝损害和肝硬化的重要病因之一。在临床上,药物引起肝病的机制因品种而异,非常复杂。但是可以主要分为直接细胞毒性和特异体质反应两种。其中前者引起的肝脏损害一般可以预见,是某些特定药物所特有的,且与药物剂量相关。后者则仅偶尔发生于某些敏感的个体身上,发生与否难以预测,并且与剂量无关。例如,异烟肼可引起20%的患者轻度而短暂的转氨酶升高,在连续服用一年后才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因此,低剂量和长期连续使用经常成为药物及化学物质引发人类肝硬化的必要前提。同时低剂量长期应用致癌物还可以诱发肝硬化和肝癌。造模常用的致癌物质主要包括:DMNA、二乙基亚硝胺(DENA)、TAA等。由于肝脏是其代谢的主要器官,一旦进入体内,受损的机体部位主要为肝细胞。例如,DMNA经微粒体转化形成强烷化物,可造成细胞内大分子损伤。急性期可导致腺泡3区的坏死和脂变,慢性则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肿瘤。其中,TAA经代谢可生成亲电子活性基团产物,后者可影响肝细胞核内RNA转移,影响蛋白质合成和酶活力,增加核内DNA合成及有丝分裂,进而促进肝硬化发展。TAA小剂量诱发肝细胞凋亡,大剂量导致脂质氧化和小叶中央坏死。肝纤维化组织改变接近人类肝硬化表现。而DGA小剂量长期使用亦可引发肝纤维、肝硬化和肝癌。DGA不是直接杀死肝细胞的原浆液,而是间接作用的归纳毒剂。DGA进入体内后,在肝内产生尿苷三磷酸(UTP)夺获,导致糖原、RNA、糖蛋白合成障碍,谷胱甘肽的耗竭,肝巨噬细胞的激活,大量释放TNF-a,导致肝脏细胞功能性和结构性损伤,并诱发肝组织坏死和肝细胞凋亡。DMNA、DENA、TA模型具有操作方便,并且模型稳定,可同时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理过程和肝硬化向肝癌转化机制进行研究。但是毒性大、易挥发、成模率不高。而DGA模型则具有剂量依赖性。其病理改变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且可以同时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理过程和对肝纤维化可逆性进行研究。此外,DGA模型重复性好,但是造模剂量大,周期长,并且药品价格昂贵,动物易肝衰而病死率较高,因此限制了该模型的普及与广泛应用。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