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免疫法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采用大肠杆菌细菌悬液免疫法,以成年大鼠为研究对象。在第1、10、17和24天分别进行4次免疫,每次在不同部位皮下或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的免疫物质。制备方法包括取大鼠结肠内容物划线于伊红一美蓝平板,经过培养、扩增并鉴定确定大肠杆菌。免疫过程中,采用常规法及形态法进行便潜血检查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以比浊法测定免疫循环复合物形成情况。在取材后,对大鼠进行常规病理切片和光镜观察。
(2)模型特点 免疫后第2周开始,大鼠出现软便和程度轻微的便潜血阳性,第4周所有免疫动物均表现为便潜血阳性。继续饲养后,便潜血呈现加重趋势。加服活菌可以使便潜血更为严重。免疫动物出现黏液便、食欲减退、倦怠和竖毛等症状,但未导致死亡。不同时间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在加服活菌组。循环免疫复合物随着免疫的进行而升高。病理检查显示,黏膜、黏膜下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血管炎改变,可见多处隐窝脓疡和溃疡。随着时间的推移,溃疡的形成率增加,横结肠和降结肠受损的情况更为严重。
(3)比较医学 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其中免疫因素在病因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免疫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最常用的免疫原包括胚胎肠组织、正常结肠黏膜、结肠寄生菌株和角叉菜胶等。采用大肠杆菌进行免疫复制模型,模拟了病人体内因某种原因受到大肠杆菌入侵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采用本模型可以观察到动物结肠壁的溃疡和炎症的形成,以及免疫功能状态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评价免疫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指标。这种模型具有捕捉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优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治疗药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