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损下丘脑弓状核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本研究选取新生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背部皮下注射10%谷氨酸单钠(monosodium Glutamate, MSG)的方法进行模拟,按出生后第1, 3, 5, 7, 9日进行5次注射,每次剂量为4g/kg体重。在注射MSG后30天,我们取出主动脉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主动脉壁内皮细胞腔面有微绒毛样突起,内皮细胞核局部扭曲变形且不规则,但内皮下层未出现增厚迹象。在注射MSG后60天,我们发现动物血管壁内皮细胞已经发生变性并脱落,内皮下层明显增厚,出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和增生的胶原纤维,并且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已经迁入内皮下层。
(2)模型特点 本模型采用注射谷氨酸单钠的方法破坏下丘脑弓状核,而不同于食物、药物性As模型。该模型不仅摆脱了血管本身病变的过程,而且可以从“中枢机理”角度模拟As模型。相比于其他模型,本模型方法简单、定量准确、结果可靠。
(3)比较医学 通过此模型制备的动物模型,在病理组织学上表现出主动脉壁内皮细胞的变性、细胞核肿胀以及内皮下层的增厚和出现的空泡,这些病变与临床As早期发病的特征性病变相似。此外,血液中的物质总胆固醇(T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脂过氧化物(LPO)均会升高,一氧化氮(NO)则下降,这些变化与用药物诱发的As的变化极为类似。因此,该模型可作为探讨中枢下丘脑弓状核与As形成机制的模型。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