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脑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在研究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方面,科学家们常常需要制造动物模型以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中,年龄在10至16岁之间的实验猕猴是一个常用的研究对象。在制造模型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采用静注肾上腺素的方法,每周注射50至75mg/kg的肾上腺素,并喂以高脂饲料,该饲料中含有1%的胆固醇。这一过程需要持续6个月,停止注射肾上腺素后,科学家们继续以甲基硫氧嘧啶为添加剂喂养实验猴,每150g饲料中加入10mg的甲基硫氧嘧啶,这一过程需要持续16至17个月。随后,科学家们通过开胸手术,对实验猴进行心内注射肝素和1%亚硝酸钠各2ml,同时插管至左室主动脉,并剪开左心房。在14.7至18.7kPa的压力下,科学家们进行快速的37℃生理盐水灌注,随后注入4℃2%甲醛和2.5%戊二醛的混合固定液(250ml/kg体重)进行固定。随后,通过开颅手术,科学家们取出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枝进行观察。通过这一方法制造的动物模型,在动物颅外大中型动脉上会出现密集的粥样斑点,大脑中动脉内皮细胞也会出现线粒体扩张、内质网扩张、间隙增宽以及内膜局灶性增厚等病理改变。
(2)模型特点 这一动物模型的特点在于,使用了猕猴作为模型动物,制造的模型对于人类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也更加逼近,因此更加适合用于相关研究。但相对于其他的动物模型,这一模型的制造时间较长,需要对实验猴喂食高脂饲料16至28个月才能成功制造出模型。
(3)比较医学 通过这一动物模型的制造,科学家们可以比较准确地观察到大脑中动脉在动脉硬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病理改变。实验结果显示,在大脑中动脉内皮细胞上的异常变化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变化类似,中央支的超微结构变化也显示出了动脉硬化程度的逐步加重。而在老年猴中还明显地表现出大脑中动脉和中央支的高度异型化平滑肌细胞及其产生的大量胶原纤维,这会使得动脉硬度增加,与临床上老年脑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相一致。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