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65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AMD分为无新生血管生成的干性和新生血管生成的湿性表现。湿性AMD患者发生CNV是导致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因素。
激光诱导CNV模型是常见的方法。1979年,Ryan等首次采用高功率激光穿透Bruch膜制作出CNV动物模型。激光诱导CNV模型的优点在于与人类CNV疾病发生自然过程相似。
造模方法:
1.小鼠:
(1)双眼滴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2)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10ml/kg)麻醉小鼠;
(3)实验眼滴用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眼前放置2cm×2cm盖玻片;
(4)经裂隙灯用532nm激光功率200mW,光斑直径100um,曝光时间100毫秒,距视乳头1.5~2.0PI左右位置以视乳头为中心进行光凝,其中行CNV模型鉴定和免疫荧光染色组小鼠光凝4~6点/眼;
(5)光凝后有气泡产生标志击破Bruch膜,记为有效点。
2.家兔:双眼散瞳,眼表滴入表面麻醉。每只眼在全视网膜镜下用氪激光,波长647nm,功率700~800mW,光斑直径50um,激光功率曝光时间0.05秒,在视乳头及髓线下方光凝20个点,光斑间隔300um。
3.猕猴:光凝猴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以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观察出现血管渗漏,为成功建立了CNV动物模型。但相比鼠类和家兔,非人类灵长类的CNV渗漏率较低约30%,三度损伤约占70%,四度损伤约为20%~40%。
模型特点:
1.小鼠:常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应用CD31标记内皮细胞,在光凝后14天时CNV模型鼠的视网膜光激部位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团块,表明新生血管形成,从而表示CNV模型诱导成功。
2.家兔:激光斑出现强荧光渗漏为CNV形成,第3~4周见稳定的渗漏光斑,CNV发生率66.7%,渗漏率51.7%。光凝后3天即有少量光斑出现荧光渗漏,并逐渐增多,21天达高峰,并持续到光凝后56天。OCT显示造模后7天少量光斑部位色素上皮层反射中断,其下方局灶性高密度红白色反射区呈团块状、梭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为瘢痕形成的不规则强反射区,CNV出现;之后CNV逐渐增多,至21天各组达最多;晚期部分CNV瘢痕化。
3.猴:光凝猴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以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观察出现血管渗漏,为成功建立了CNV动物模型。但相比鼠类和家兔,非人类灵长类的CNV渗漏率较低约30%,三度损伤约占70%,四度损伤约为20%~40%。实验组应选用8~10只猴才能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模型评估和应用:
小鼠激光诱导CNV模型的成功率约为80%,兔的激光诱导CNV模型的成功率约50%,而选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激光诱导CNV模型的成功率最低约30%。激光诱导CNV动物模型可模拟人类湿性AMD疾病,对于研究湿性AMD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