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24 09:14:35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采用特定的方法制作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评价,为P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室支持。

二、实验原理

PD的发病机制与脑内黑质、纹状体系统中多巴胺(dopamine, DA)含量减少有关。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能破坏含DA的神经细胞,故注射6-OHDA到大鼠中脑可制作PD动物模型。本实验参照包新民所著《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在脑立体定位仪下确定坐标,通过一侧纹状体前后两点注射6-OHDA,从而损伤黑质,导致DA能神经元损伤来制备大鼠PD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行为学评价。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所需设备: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微量电子天平、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水平电泳仪、电热蒸馏水器、20μl、100μl、200μl、1000μl可调微量加样枪、手术器械(眼科剪、解剖剪、蚊式钳、有齿镊、无齿镊)等。

2. 实验动物及试剂:成年健康大鼠(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80~220g,7月龄,雌雄各半,经反复检测无异常旋转行为。化学试剂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

(二)实验方法

1. 造模方法:大鼠术前禁食12h,实验组动物用3.6%水合氯醛(1.5ml/100g)腹腔注射,然后放到新的鼠笼中等待麻醉症状出现后再进行手术操作。麻醉成功后将大鼠腹位、四肢外展,用橡皮筋将其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呈俯卧位。将大鼠舌头轻轻拉向一边尽量保持呼吸通畅。

常规消毒,切开头皮和皮下组织,钝性分离颅骨外膜,充分暴露前囟及右侧颅骨。将齿棒设定为2.4mm,确定前囟坐标。根据包新民所著《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右侧纹状体两个注射点的坐标。在上述选定的坐标点用微型磨钻钻颅,用微量注射器将2μg/μl的6-OHDA(溶于0.2%抗坏血酸生理盐水中)5μl分别注入实验组动物的上述两点,注射速度为1μl/min,注毕留针10min,退针速度为1mm/min,以防药液溢出。退针后常规缝合头皮,术毕腹腔注射青霉素10万U/100g。对照组在上述右侧纹状体的两点注射入0.2%抗坏血酸生理盐水5μl。苏醒后两组动物均在同一环境下饲喂。

2. 旋转行为检测:分别在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和10周于颈部皮下注射0.1%阿扑吗啡(apomorphine, APO; 1ml/kg),诱发大鼠向健侧的单向旋转行为。PD模型旋转检测仪记录动物向对侧旋转情况,旋转360°为1次,每次记录30min。一般认为,平均旋转次数≥7转/min为成功的PD大鼠模型。

(三)实验结果

实验组大鼠有1只术后死亡,其余存活良好,未出现明确的手术并发症。术后1周可观察到偶发的旋转行为,但不超过3次/min。术后4周共7只大鼠恒定向健侧旋转,且旋转出现圈数达到成功PD模型标准。术后1~2周大鼠的旋转次数与4~6周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大鼠的旋转次数与6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术后一直未诱发出旋转行为,所有动物均存活良好,无一只死亡。

(四)结果分析

PD模型的制作关乎PD的实验研究成果。本实验通过采用特定的方法成功制作出PD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