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心房起搏AF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心房颤动(AF)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然而,已经证实快速心房刺激对心房细胞的电活动产生多种影响。例如,它可以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AERP)、增加AERP的异质性(不均匀性或离散度)以及减慢局部区域传导。此外,快速心房电刺激还能够明显增加心房内径及容积,导致交感神经密度显著增加,从而促进并持续性地诱发AF。
1995年,Morillo等人设计了快速心房起搏AF模型。手术前先在动物颈部及胸部消毒并铺上铺巾,然后切开右颈部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右颈内静脉后送入“J”形伞状心房单电极。这个电极头端固定在右心耳处,然后在X线透视下测量一定的参数,如起搏阈值、脉宽和电阻等。接着,将电极尾端与固定频率脉冲发生器连接,然后设定起搏频率为70次/分。逐渐调整为400次/分,使心室率维持在130次/分左右,起搏脉冲宽度为2毫秒。如果心电图检查显示起搏器正常工作,就将脉冲发生器埋于颈部囊袋内,然后进行促进AF的模拟。
模拟过程中的程序刺激(S1S2S3~S1S2S3S4)或Burst刺激,使用S1S2周期为400毫秒或300毫秒,S1S2间期较心房有效不应期长30毫秒。S2S3起始间期相当于基础周期的80%,并以10毫秒的步长递减。如果S1S2S3刺激不能诱发AF,则引入S1S2S3S4刺激,S3S4初始间隔及递减步长同S2S3刺激。假如S1S2S3S4刺激仍不能诱发AF,则给予20~30秒的Burst刺激,其周长为100毫秒。通过上述刺激方式,很容易地建立慢性持续性AF模型,成功率较高,且能够维持较长时间,从而为非瓣膜性AF的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法也存在一些风险。例如,起搏器电极可能会脱落,导致模型建立失败;或者,术中诱发室颤导致动物猝死,血栓栓塞,起搏器工作不稳定等意外情况。因此,手术过程需要给予心电监护,并且术后需要进行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监测,以保证动物的安全性和模型成功建立。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川快速起搏法制备AF模型时还需要控制心室率,因为过快的心室率可能会导致心室功能不全,并产生与快速心房起搏无关的心房变化。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