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油酸诱发大鼠急性肾衰竭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27 10:41:49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造模机制】油酸(oleic acid)是一种具有较强毒性作用的脂肪酸。经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间质水肿、肾内血管缺血和肾微循环严重障碍,进而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形成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FR)。

【造模方法】

 1. 使用体重180~250g的Wistar雄性大鼠,将它们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左肾动脉注射生理盐水0.45ml/kg)、油酸Ⅰ组、油酸Ⅱ组、油酸Ⅲ组、油酸Ⅳ组。实验组的大鼠左肾动脉分别注射油酸,用植物油稀释,剂量分别为0.05ml/kg、0.1ml/kg、0.125ml/kg和0.15ml/kg,以确保注射油酸时剂量的准确。为了验证剂量的合适性,在预试结果表明,单纯植物油组(0.45ml/kg)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

2. 分别于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10分钟、6小时以及24小时时取材。使用TTC染色技术观察肾脏TTC的显色改变,制备光镜和电镜切片,用400T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使用光镜下对肾小管坏死和肾小管管型进行计数,并对右肾、肺、心、脑、肝、小肠、睾丸进行光镜观察。

3. 使用阻抗法描记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10分钟、1小时和6小时左肾容积脉波的变化,注射油酸24小时后测定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含量。

【模型特点】

1. 注射油酸后可观察到肾微循环的严重障碍,损伤了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重吸收功能,导致肾脏排泄功能衰竭。注射油酸0.15ml/kg剂量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形,核染色质高度聚集呈团块状,核膜部分消失,线粒体肿胀,基底膜局部增厚,注射后6小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内皮细胞核碎裂,严重者可见内皮细胞崩解。注射油酸24小时后,内皮细胞出现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内皮细胞崩解和基底膜破坏。

2. 肾组织结构的改变与注射油酸的剂量相关,油酸Ⅰ~Ⅳ组可见肾小管坏死,油酸Ⅱ~Ⅳ组可见肾小球肿胀,甚至肾小球细胞核消失,胞质红染,结构被破坏。经TTC显色后,注射油酸不同时间产生苍白色,其显色程度依注射油酸剂量的不同而有区别,右肾呈鲜红色。标本的显色与阳性呈灶性不显色苍白区,多分布于皮质及外髓质,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肾剖面。

3. 阻抗式肾容积脉波描记显示注射油酸后,左肾容积脉波均可见低平及平顶波,波高分别为注射前的34%、32%和32%。波高相应降低了65%、68%和66%,提示肾内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肾组织血液灌流量明显减少。血清BUN值依注射油酸剂量的不同而变化,油酸IV组相对其他组明显偏高。各组间血清Cr无明显差异。

【模型评估和应用】本模型以肾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点,同时合并间质、实质损伤,可用于模拟人类起源于肾微循环障碍的ARF。目前最常用的几种ARF实验动物模型包括肾动脉夹闭、肾动脉直接输注去甲肾上腺素、甘油肌注、氯化汞及硝酸铀静脉注射等。这些模型多用于实质细胞方面的研究。本模型则是一种新的ARF模型,通过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引起肾微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的损伤,可用于研究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