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食管癌是一种由食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引起的恶性疾病,通常经历着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的发展过程。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食管癌的重要前体病变,这种病变可以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发展成癌症。因此,如果发现有吞咽不畅或异物感的症状,应及早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发现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
利用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研究食管癌的发生机制、筛选抗癌药物以及探究机体反应。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可以在体内产生重碳烷,导致核酸或其他分子发生烷化而致癌。使用不对称性亚硝胺口服或胃肠外给药,都可以诱发大鼠食管癌。诱发动物模型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诱发食管癌:将含MBNA的饮水或粉状饲料让大鼠自由摄食,给药量为每天0.75~1.5mg/kg。在80~100天内,就能够发现食管癌的病变。
2.二烃黄樟素(Dihydrosafrole)诱发食管癌:在大鼠的饲料中加入微量的黄樟素,诱发率达到20% ~ 70%。
3.口服灌注MBNA:每天给大鼠口服灌注0.2%或0.005%MBNA水溶液,灌注剂量为1mg/kg体重。在27天后,食管乳头状瘤开始出现,154天后则可以看到食管癌,此后11个月内食管癌的发生率可达53%。
制备模型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动物品系和化学诱导剂的种类。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动物品系之一是大鼠,其中F344和Sprague Dawley大鼠是最常见的品系。
食管癌模型可以用于研究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癌变机制和化学预防方面的研究。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强致癌物,其中对大鼠食管最强的致癌物MBNA具有特殊的食管亲和性,它可以诱导大鼠食管癌的发生。因此,MBNA诱导的食管癌模型可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用于探究食管癌发生的病理生理特征、疾病机制以及新药开发等方面。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