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转基因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以往,常用的动物模型是鸡冠,但它与血管瘤的组织结构以及发生机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血管瘤动物模型。近年来研究发现,怀孕的母鼠感染多瘤病毒(polyomavirus)后,新生小鼠患上血管瘤的概率大大增加;随后的研究表明,多瘤病毒中的MT抗原基因整合到小鼠正常基因序列中,是导致小鼠患上血管瘤的根本原因。因此,采用转基因方法,将Py MT基因整合到小鼠DNA正常序列中,即可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
复制方法:首先,需要扩增含有Py MT基因的质粒,接着使用BamH-I酶将其切割线性化,最终得到包含Py MT目的基因的513kb的DNA片段和4kb的质粒载体DNA片段。从中回收513kb的片段,并进行电泳鉴定。采用DNA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然后植入母鼠输卵管。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法),检测目的基因整合情况,并对转基因小鼠进行组织学检查来检测其是否存在可疑的血管瘤样新生物。据徐骎等的研究表明,经过酶切和鉴定后,目的基因大小无误。在DNA显微注射中,共移植卵579枚,产仔62只。对这些小鼠进行表型观察:在62只小鼠中,1只出现了血管瘤样表型,主要分布在皮肤以及黏膜组织丰富的器官(如舌头、胃等)。此外,转基因小鼠出现的血管瘤样新生物也经过病理诊断证实为异常血管增生,与海绵状血管瘤结构相似。通过PCR方法检测,证实这只小鼠的体内存在Py MT基因表达。而在野生型小鼠以及未表达血管瘤样结构的小鼠中均未检测出该基因表达。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