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一种致病肠道原虫,能引起人和动物腹泻。在国内,对其进行的实验研究相对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有实质性的研究。李靖炎认为,由于蓝氏贾第鞭毛虫在生物进化上属于“源真核生物”,因此可作为进行细胞核进化研究的良好模型。
在国内,一些学者对兔和长爪沙鼠进行了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研究,对于其感染率、病程、肠道病变等问题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将C57BL/6N小鼠作为良好动物模型进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病的研究。在国外,白花大鼠、小鼠和蒙古沙鼠等也被用作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
(1)复制方法:
①收集患者新鲜粪便,并分离、纯化包囊,然后用PBS稀释。
②选择SPF级C57BL/6N小鼠,体重约20克。在接种前,需要连续灌胃甲硝唑(灭滴灵)10毫克/只,连续3天,以消除小鼠原先感染的原虫。之后连续3天进行粪便检测,如粪检包囊或滋养体呈阴性,则对每只小鼠灌胃1×10000个包囊,0.5毫升。
(2)模型特点:
接种后,包囊排出潜伏期为0~3天,大部分呈间隙性排放。12~20天后停止排出包囊,排出包囊高峰期在第6天。在病理组织学上可见小肠黏膜表面分泌物增加,小肠黏膜重度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组织和黏膜下层出现水肿,小血管充血。当感染严重时,整个黏膜层出现坏死和分裂等。与沙鼠比较,其感染率高(100%),方便经济。
(3)比较医学:
大多数C57BL/6N小鼠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后排出包囊呈间隙性,类似于狗和沙鼠,但排出包囊的潜伏期比沙鼠短。不同地区来源的人源贾第虫包囊对相同种动物的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使用此方法复制的动物模型可以用于贾第虫和贾第虫病的研究,以及药物筛选等。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