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角膜新生血管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18 20:44:04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角膜发生新生血管形成(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简称CNV)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目前的研究表明,CNV与炎症细胞、缺氧以及某些生长因子的调节等因素有关。然而,具体的机制仍未被完全了解。因此,建立合理的CNV动物模型对于探究CNV的调控机制,研究和评价新生血管抑制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动物

常用的实验动物为大鼠或新西兰白兔。

二、模型制作方法

1.碱烧伤法

碱烧伤法为建立CNV的传统方法,属于炎症性模型。通过使用1mol/L NaOH滤纸烧灼动物角膜,可使中性粒细胞浸润角膜基质,从而增加局部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从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碱烧伤后可引起角膜中央混浊、角膜水肿,血管网充盈,并逐渐出现角膜缘有新生血管向角膜中央生长,所建立的模型符合新生血管的一般发病规律。碱烧伤法具有制作简便、影响因素容易控制等优点,是研究炎症性新生血管发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操作方法:将同一规格同一直径(鼠眼一般为4mm,兔眼10mm)的单层滤纸片浸泡在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后,吸去多余液体。麻醉动物后,将浸泡后的滤纸片置于角膜表面1min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1min。术后每天应用氯霉素滴眼液4次预防感染。

2.角膜缝线法

角膜缝线法是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另一种方法,其机制是由异物所致的炎症反应。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方便观察和比较新生血管生长情况。此外,该方法能够排除化学方法的化学药物对防治药物的影响,对角膜损伤小,预防术后感染也较其他方法容易。角膜缝线法能较好地模仿临床的炎症刺激形成角膜新生血管的病理发展过程。

操作方法:动物麻醉后,使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散瞳。在显微镜下,使用10-0缝针尼龙线于11:00、12:00、1:00点钟位置穿过角膜基质层等间距间断地缝合3针。缝合点的深度应达到2/3角膜厚度,缝线尾在角膜表面长约1mm,线结暴露不包埋。

三、结果观察

1.裂隙灯显微镜观察

(1)观察CNV生长情况:每只眼球于上、下、左、右4个方位拍摄包括角膜缘和角膜侧面的照片。然后,通过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计算新生血管的面积。

(2)角膜上皮缺损直径:角膜应使用荧光素钠染色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使用直尺测量最长直径及其垂直直径并取平均值。

(3)角膜混浊程度评分详见表8-2。

表8-2  角膜混浊程度评分

 

2.组织病理学观察

观测模型眼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可见角膜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炎性细胞增多,新生血管腔增多。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