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糖尿病中国地鼠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自发模型】现已培育出大约10个品系的中国地鼠糖尿病模型动物(如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培育的近交系中国地鼠),有的是伴酮血症的重症糖尿病,有的是不伴酮血症的糖尿病,或是仅有轻度糖尿病。伴有酮血症的双亲所生的子代,几乎100%地显示出尿糖阳性,其中50%的动物会并发酮血症。这些地鼠不仅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模型,还适于前糖尿病状态的研究。相对于自然发生的糖尿病的中国地鼠,其中有4个隐性等效异位基因和多个修饰因子参与发病过程,因此可以按照糖尿病的病型培育不同的糖尿病动物品系。
【结果分析】糖尿病地鼠通常会在约8个月龄时出现尿糖阳性反应(4+++~++++),而且男女地鼠的尿糖阳性率都在28%~35%之间,其中雄性地鼠的尿糖阳性率稍高一些,但未检测出酮尿。在尿糖为阴性时,这些地鼠出生后的体重与重复近交的品系没有差别,也不伴有肥胖现象。但是,当尿糖为阳性时,则会出现明显的多食、多饮、多尿和高血糖症状,并且它们的耐糖能力也会降低。在尿糖持续阳性的4~8个月期间,与尿糖阴性动物相比,这些地鼠的血液中胰岛素的值大致相同。
病理组织学检查不能看到胰岛的肥大,但可见到B细胞核的肥大、脱粒、空泡变性和糖原浸润等退行性改变,这种病变与Up-john群体中没有酮血症的糖尿病动物相似。在患病动物的肾小球中可见糖尿病的特征性变化,即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球系膜的PAS阳性物质显著增加,肾小球囊基底膜肥厚,有时可在肾小管腔内见到PAS阳性物质沉着,而肾小管上皮细胞有糖原样物质沉积,肾小管基底膜肥厚。视网膜变化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沿着内颗粒层向外网状层扩展,同时有PAS阳性物质沉积。
原发性糖尿病地鼠尿糖阳性反应持续4~8个月后,就会出现血管损伤,肾脏几乎100%、视网膜约50%的病例存在血管损伤。相对于Up-john群体,这些地鼠表现出发病早、发病率高的特点。中国地鼠糖尿病是非肥胖型的,且不伴有酮血症。从肾脏和视网膜的损伤状况来看,这些地鼠可以作为人糖尿病性毛细血管症模型。同时,作为非肥胖型糖尿病病态分析的模型也很合适。
与许多实验动物相比,中国地鼠糖尿病品系的培育和维持相当困难。使用MSG对米田氏地鼠进行诱导实验能够高效率地诱导出不伴肥胖的糖尿病,而且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的每日皮下注射,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地鼠的血糖值。此外,给予这些地鼠胰岛素、苯乙双胍、甲苯磺丁脲也可以很好地控制它们的血糖,并且可以进行繁殖。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