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离子导入法建立外伤后癫痫动物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18 21:47:43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1. 实验材料 动物:选用200~250g体重的Wistar雄性大鼠。药物:异戊巴比妥、FeCl3溶液。器械:大鼠立体定位仪、无线蓝牙脑电监测系统、高速牙钻、牙托粉、聚氯乙烯细管1根用作导入管、针灸针若干。

2. 实验方法 先用2%异戊巴比妥注射液(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并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然后剪去头顶的毛并消毒,沿头顶正中线切开头皮,切口大约长3cm。接着剥离头顶筋膜,将颅骨暴露出来。在左侧颅骨冠状缝后3mm以及矢状缝旁2mm处使用高速牙钻钻一个直径为4mm的孔,并星状切开硬脑膜。再钻5个安放电极的孔。将导入管尖端塞有棉花(防止FeCl3溶液溢出过快)轻轻接触软脑膜,注入100mmol/L浓度、pH为1.5的FeCl3溶液。使用针灸针连接输出电流为100μA的电源的正、负极各一根。将连接电源正极的针灸针插入FeCl3溶液中,将连接电源负极的针灸针插入大鼠右前肢皮下。通电持续10分钟。

同时记录脑电图:将前端钝圆的纯银丝放置于前述安放电极的孔的硬脑膜外,使用牙托粉将银丝与颅骨牢固地固定起来。银丝的另一端连接无线蓝牙脑电监测系统以监测大鼠的脑电图。

3. 实验原理 铁具有致痫作用。

4. 实验结果 在麻醉期间(术后1.5小时内),大鼠偶有轻微颤抖现象。醒来后约30分钟内,大鼠活动较少,时常出现“湿犬样抖动”与挠头现象。清醒后约0.5~1小时,大鼠开始出现咀嚼自动症状。表现为下颌快速咬动与面肌抽搐交替出现。面肌抽搐时,双眼眼裂会变大,眼球突出,持续1~2分钟,约每20~30分钟发作1次。建立模型后2.5~4小时之间,大鼠约每5~10分钟发作1次。建模后5~7小时之间,大鼠癫痫发作频率开始下降,约每0.5~1小时发作1次。建模后8~24小时之间,大鼠约每2~5小时发作1次,咀嚼自动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癫痫发作中,大鼠除了咀嚼自动症状外,偶尔出现身体左偏、跌倒、四肢抽搐等现象。建模24小时后,基本上无法观察到癫痫发作现象。

模型建立1.5小时后,脑电图上首次出现癫痫波。这些癫痫波的特征是频率明显加快、波幅明显高于背景波的尖波。这些癫痫波主要发生于感觉运动皮质区域,并在注射侧和注射对侧的区域产生显著影响。癫痫波出现时,大鼠会产生咀嚼自动症状。

5.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时应选择体重在要求范围内的大鼠,这类大鼠耐受力强,且头部易于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手术器械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手术感染。手术时应尽量减小手术创伤,并进行严格无菌操作。颅骨钻孔时,应注意深浅程度,一旦有突破感,应立即停止,防止大量出血。

术后的大鼠应该分开饲养,并在苏醒3~5小时后再合笼饲养,以防止先醒来的大鼠舔到昏迷大鼠的伤口。饲养室内应尽量保持大鼠的最适温度和湿度。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