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N1病毒感染灵长类模型制备的一般方法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2001年,荷兰的Rimmelzwaan等科学家使用禽流感H5N1病毒分离株A/Hongkong/156/97,对四只食蟹猴进行了实验性感染。在感染后的第二天,这些猴子就出现了高热症状,体温高达40°C以上。此外,部分动物出现了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症状。而在感染后第六至第七天,猴子还出现了咳嗽症状,并且呼吸急促。此时,科学家们在病毒的分离和RT-PCR阳性测试结果中,主要发现了病毒存在于呼吸道内(包括鼻腔、咽喉分泌物、肺及气管旁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表现为支气管间质性肺炎、肺泡炎,支气管上皮坏死,肺泡水肿,纤维蛋白、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渗出及大片坏死等,而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第四天感染的猴子的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均显示出病毒抗原的阳性表现。此外,在肺以外的器官中没有发现病毒复制的证据。经过感染禽流感后,这些食蟹猴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这可能与重度病毒性肺炎和/或伴发细菌性肺炎所导致的并发症有关。这种强的致病力可能与多种细胞因子失衡有关。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食蟹猴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病理学等方面与人类的症状相似,因此可以用来评估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