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急性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18 23:29:00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1.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

为了研究运动疲劳对身体的影响,我们选用了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其体重在250~350g之间。

(1)实验方法 我们通过主观观察性指标,比如大鼠一般状况的变化、跑的姿势的改变及运动能力的变化,来判断动物是否疲劳及疲劳的程度。我们将实验大鼠放在28m/min的速度下(这个速度是根据BEDFORD的最大耗氧量确定),进行水平跑运动,并持续20分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声音和毛刷刺激大鼠。前10分钟,大鼠能够基本维持原工作强度,但后10分钟,实验大鼠蹬地跑的姿势不如运动开始时积极有力,运动能力开始逐渐下降,这表明已经出现了疲劳。

(2)模型特点 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运动强度较大,因此诱发身体疲劳的速度较快,但一次性的大强度运动短时间所造成的疲劳程度相对较轻。

2.有氧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

(1)实验方法 与上一种方法类似,我们采用主观观察性指标来判断大鼠是否疲劳。在这种方法下,实验大鼠以18m/min的速度进行中等强度的水平跑运动,并持续100分钟。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大鼠表情较冷漠,反应较迟钝,在捕捉时逃避反应较运动前减弱。在运动后期,大鼠跑的动作显得吃力,特别是在最后20分钟,多数大鼠的跑步姿势由蹬地跑变为半卧位跑或者卧位跑,其腹部与跑道时有接触,大鼠的运动能力逐渐下降。

(2)模型特点 这种方法下,大鼠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后表现出明显的疲劳特征,其疲劳程度较一次性大强度、短时间所造成的疲劳程度更加显著。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