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 本实验使用80~100g体重的雄性大鼠,以3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并将麻醉后的动物俯卧固定于手术板上。背腹部手术区域要进行常规消毒和去毛。接着,通过背部手术切口进入腹部,并利用4-0号线结扎肾门处的肾动脉和静脉。然后,摘除左侧肾脏,并对手术切口进行常规手术缝合。在术后的第7和14天,使用5mg/kg体重的柔红霉素通过动物尾静脉注射。整个实验过程中,大鼠位于代谢笼中分笼饲养,并自由饮水和进食。按照实验预定时间,在手术前1天、术后1周以及处死前1天收集尿样标本,以测量模型大鼠的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动物处死时采血并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随即摘除大鼠肾脏并测量其长度和质量。最后,取标本固定后进行常规组织切片和电镜标本,以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的病理学观察。
(2)模型特点 本研究采用的加速型柔红霉素肾小球硬化模型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病变,逐渐发展成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注射柔红霉素2周后,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因此,模型动物会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等临床症状,类似于人类肾小球疾病的微小病变型。光镜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早期硬化的病理变化,4周后则出现典型的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变,并进行性加剧,直至80%肾小球发生硬化,肾小球球囊粘连,囊壁增厚,间质中度纤维化。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脏层上皮细胞广泛融合、肥大、增生,并从基膜上剥离。早期,模型动物会出现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部分动物还可能出现血尿;后期动物会出现氮质血症、代谢物潴留、厌食、消瘦等尿毒症表现,类似于人类肾小球疾病的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组织学及临床特点。本模型制作周期短,病变程度相近,病理类型均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病变稳定、有实用价值的非免疫机制介导的加速型肾小球硬化模型。
(3)比较医学 肾小球硬化在临床上是绝大多数肾脏疾病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所具有的共同病理途径。建立与临床疾病相似的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对研究人类肾小球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十分重要。因为柔红霉素既能产生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的副作用,又可对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采用大剂量柔红霉素注入大鼠体内,可以制作柔红霉素肾小球硬化模型。但该方法存在耗时长、病变不均一的问题。同时,大剂量注射会引起模型动物心脏、骨髓等其他脏器产生病理损伤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模型使用大鼠-侧肾切除加重复注射柔红霉素的方法,为制作稳定的加速型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提供了新思路。动物一侧肾切除后可使其残肾造成高灌注、高滤过、高跨膜压状态,这样柔红霉素集中于一侧肾脏,减少了用量并降低了不良反应,加速了肾脏病变的发展,促使病变趋向一致。重复分次注射柔红霉素,能使血药浓度维持在较长时间内较高的水平,降低了不良反应的风险。本模型无论从组织学的改变还是从临床症状上均与人类相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加速型肾小球硬化模型。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