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肾小球肾炎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一种化学方法,将牛血清白蛋白标记为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 (C-BSA)。将大肠杆菌毒素和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溶解于 pH 值为 7.2 的磷酸缓冲液中,最终浓度为每升溶液中含有 1 毫克大肠杆菌毒素和 1 克牛血清白蛋白。使用体重为 2 千克左右的雄性新西兰兔静脉注射含 1 微克大肠杆菌毒素和 1 毫克牛血清白蛋白的溶液,2 毫升/只,7 天后开始免疫造型。每天注射 20 毫克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预先溶解在 0.15mol/L,pH为7.2 的PBS 溶液中,浓度为 20 毫克 / 1.5 毫升),持续 7 周。制备出原位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模型。在造模前后及预定时间,进行 24 小时的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检测;使用羊抗兔 IgG 抗体标记荧光,检查肾小球内是否有 IgG 沉积。取肾组织标本固定后,进行常规组织切片,使用 HE、PASM、马森及银染色,镜下观察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基质、毛细血管壁及毛细血管腔的变化,以及白细胞是否浸润肾小球;取部分肾组织制作透射电镜标本,使用电镜观察肾小球内上皮细胞下电子致密物沉积情况和足突融合程度。
(2)模型特点 致病免疫后的第 8 天,模型动物即出现了蛋白尿,2 周后尿蛋白明显增加,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形成了原位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模型。在第 5 周,模型动物肾小球内仍可见明显的 IgG 沉积,病理学观察发现,第 5 周时模型动物肾小球内肿胀,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明显增生,足细胞显著肥大,并且伴有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内偶见新月体形成,小球基底膜未见明显改变,肾小管上皮有浊肿。使用电镜观察模型动物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显著,上皮细胞下可见明显的致密物沉积。
(3)比较研究 目前,临床上关于肾小球肾炎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目前认为,引起肾小球肾炎的免疫机制主要有三种:抗肾小球基膜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型、原位免疫复合物型。在研究肾炎的发病机制、观察药物疗效和研究治疗机制的过程中,建立一种代表性较好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与其他肾小球肾炎模型相比,本模型的特征与人类膜性肾病相似,制作简单而稳定,操作性较差,病理变化较为均一。因此,本方法可能是临床上研究肾炎发病机制及药物疗效等方面的实用模型之一。本方式制备的肾炎模型,则是采用细菌感染合并异种免疫蛋白联合作用所致,抗原并非来自肾小球。目前,在抗原制备及造模时间上与本模型制作方法类似的感染性肾小球肾炎模型有许多报道,但它们的造模机制基本相同。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