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半幽门缝扎加贲门肌切开术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22 18:37:37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1)复制方法  在制备半幽门缝扎加贲门肌切开术的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时,需将成年大鼠术前24小时完全禁食,但允许饮水。将氯胺酮以100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进行麻醉。在手术时,将动物仰卧固定于手术板上,按照常规程序对腹部手术区进行消毒和去毛,然后作腹正中切口,将胃暴露出来后,进行半幽门缝扎,缝扎时要充分暴露幽门,避开血管,使用细针和细线缝扎一半幽门。同样,纵向切开贲门肌约1cm处,以加强胃反流,但为了避免出血,在进行分离之前,需要使用细针将穿过胃左动脉的分支横过胃两侧的食管进行缝扎,然后分离贲门肌至黏膜层达到完全暴露于视野中。制备完成后,让动物继续禁食24小时(不禁水),然后肌肉注射盐酸氯胺酮以100mg/kg体重进行麻醉,开腹并将pH自动记录仪的pH电极放置于食管下段距离胃一食管交界点以上1cm的食管黏膜处,并在5分钟后记录pH值。最后,处死动物并从食管下段轻轻冲洗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大体表现和评分,然后对食管进行组织切片病理检查。

(2)模型特点  此方法基于完全幽门缝扎加贲门肌切开术,并应用半幽门缝扎加贲门肌切开术的原则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术后24、48、72小时,模型动物的食管下段黏膜pH值明显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管炎症状。而在继续喂养的动物中,食管炎的病理表现仍然存在,并且动物也可以继续摄入食物。观察食管组织镜下病理特征时,可以看到食管黏膜上皮和基底细胞层的增厚,随着模型动物喂养时间的延长,可以观察到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在其食管黏膜组织形态上的逐渐演变,这表明该方法更符合实际临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生理特征。

(3)比较医学  完全幽门结扎加贲门肌切开术制备的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能够造成较理想的酸反流,但存在模型动物存活时间短、实验观察时间过短,以及仅表现急性食管炎特点的缺点。目前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主要包括两类制备方法:①外源性酸诱导;②通过自身胃肠内容物的反流而导致的食管炎。而在后一类模型中,一方面采用结扎幽门引起酸反流及结扎近端小肠的混合性反流,另一方面则采用全胃切除及食管一空肠造口术的方法可达到十二指肠液反流至食管致碱性液反流。这两种模型制备均采用了安全结扎的方法,因此模型动物既不易继续喂养,也不易进一步观察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之相比,通过半幽门缝扎加贲门肌切开术制备的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可以克服以上两类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缺点,更接近实际临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生理机制。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