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化学诱导IBD动物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27 11:22:29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化学诱导法是制备炎症性肠病模型的一种成熟和常用的方法,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的化学刺激物种类繁多,包括醋酸、葡聚糖硫酸钠、过氧化亚硝酸钠、角叉菜胶等化学物质。此外,一些小分子半抗原如2,4-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2,4,6-三硝基苯磺酸钠(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2,4-二硝基苯磺酸盐(dinitrobenzene sulfonate,DNBS),也被认为是化学刺激造模的常用方法之一。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模型的制备机制是先通过直接刺激肠黏膜,导致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因子激活等生物反应,进而引发免疫反应。然而,与肠道免疫反应性肠炎的本质不同。

在过氧化亚硝酸钠、2,4,6-三硝基苯磺酸钠等化学物质经过致敏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免疫反应过程可导致肠道损伤,从而产生特定的炎症反应和疾病模型。

下面介绍两种化学诱导制备的肠炎模型及其特点及应用:

1.醋酸模型

【模型特点】该模型是一种暂时性的、非特异性的黏膜损害和急性炎症,自愈性较强。其炎症介质与人类急性肠炎的炎症介质相似。不足之处是不能确切反映人类UC的免疫学变化,不能表现人类UC所具有的慢性、复发的特点。

【造模机制】醋酸通过直接刺激肠黏膜,导致上皮坏死、血管损伤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醋酸可激活激肽、促进纤维蛋白水解而干扰凝血,并通过激活环氧合酶和脂氧合酶途径而启动炎症的发生。

【模型评估和应用】该模型简单易行,成本低,周期短,重复性好,成功率高。适用于研究人类UC的急性期、炎症介质致炎机制及药物治疗机制,不适于免疫机制的研究。

造模方法是将外径为2mm的聚乙烯导管从肛门插入结肠8cm处,缓慢注入3%醋酸2ml,经10秒完成注射,然后用5ml生理盐水冲洗2次。

2.葡聚糖硫酸钠模型

【模型特点】与人类IBD的临床特点较吻合,既有慢性期,又有慢性病程的急性发作。可用于研究人类IBD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病理学表现特征。结肠黏膜病变主要见于左侧,并可导致结肠上皮萎缩、发育不良,从而增加癌变风险,这一点与人类UC可以癌变具有相似性。

【造模机制】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sodium,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糖体,通过影响DNA合成、抑制上皮细胞增生、破坏肠黏膜屏障而导致肠道菌群向黏膜固有层移动,继而引发免疫反应,是制备本模型的主要化学物质。

【模型评估和应用】该模型常用于筛选IBD相关性大肠癌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模型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周期可长可短,既可以应用于IBD急性期,又可应用于缓解期的研究。此外,该模型造模时人为因素的干扰降至最小,因为动物可以自由饮用DSS。

该模型的造模方法较为复杂,首先将BALB/c小鼠自由饮用5%DSS 7天后,改为自由饮用蒸馏水10天,构成1个循环,即为急性UC模型。而用4个周期的DSS自由饮用则可得到慢性期UC模型。

总之,化学诱导法的炎症性肠病模型制备方法多样,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和个体的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得到准确、可靠的研究数据。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